保护生物学重点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保护生物学重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db70f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6

能、多样性和动力学。

19、基因资源库的意义是:

①为就地保护和迁地种群保存了遗传多样性。 ②减少了饲养个体数目,延长了个体的繁殖寿命。 ③为改良家养动物品质和种间杂交提供了野生种源。 ④为地理隔离种群之间交流基因提供了途径。

⑤基因资源库只是一种保护手段,不能取代就地和迁地保护的种群。 IUCN保护繁育专家组得出结论:基因资源库是长期保存野生生物遗传变异的手段。

20、试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

①直接利用价值:食物,药材,木材,燃料,建筑,肉类。

②生态价值: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食物链,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废物处理,环境监测。

③科研,教育价值。 ④休闲与旅游价值。 ⑤存在与备择价值。 ⑥生态系统的负价值。

21、灭绝有哪几种形式?

①绝种:当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某一物种的个体存在时,即可认为该物种已经灭绝,即绝种。(最后一只杜杜鸟1681年死亡,至此该鸟种绝种)

②野外灭绝:仅在饲养条件下存活,而其过去的野外分布区里已没有分布的物种称为野外灭绝。(富兰克林树) ③局部灭绝:如果一个种在生活过的某栖息地不再存在,而在其他地方仍有发现,则称为局部灭绝。(灰狼、美洲埋葬甲虫、大熊猫)

④生态灭绝: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对群罗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即可认为是生态灭绝。(老虎)

⑤生殖灭绝:一个种的某些个体虽然还活着,但它不能繁衍生存,即可认为是生殖灭绝。

2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有哪些?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1)IUCN把自然保护区统一划分为8个类型(其中前5个是真正的保护区,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1.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与公共莽原区2.国家公园3.国家历史遗迹和文物地4.有管理的野生动物禁猎区和自然保护区5.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地6.资源保护区7.自然生物区和人类学保护区8.多用途管理区

(2)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1.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2. 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3. 物种基因库。4. 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5.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6.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示范。7.旅游活动。

23、说明生殖隔离的机制。

1.阻止杂交和杂种合子形成的交配前及合子前隔离机制:

1)生境隔离—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域的群体因生境要求的不同而使潜在的配偶不能相遇因而不能彼此交配。

2)时间隔离(季节隔离)—群体的交配或开花时间不一致。

3)行为隔离—由于求偶行为类型不同,致使潜在配偶相遇而不能交配。(心理隔离、有性隔离)

2.阻止受精和合子形成的交配后及合子前的隔离机制:

1)结构隔离—由于动物形态结构的不同而使交配受阻;或因植物花器结构的不同而使花粉传递受限制。(机械隔离) 2)配子不亲和性:

a.在体外受精不相互吸引。

b.在体外受精时配子在异种的雌性生殖道或柱头内很弱或无生活力。 3.降低杂种合子育性或生活力的交配后及合子后隔离机制: 1)杂种无生活力或过分衰弱 2)杂种不育

a.发育不育—由于性腺发育不正常或减数分裂不正常而致F1杂种不育。 b.分离不育—由于染色体分离不正常,配子含有不正常的、不均衡的染色体组合或染色体阶段组合,因而,F1杂种不育。

3)杂种衰弱:F1杂种正常有生活力而且可育,但F2或回交杂种的育性或生活力降低。

24、试比较小进化与大进化的特征。

小进化:研究种和种以下的进化的为小进化。

大进化:研究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进化的为大进化。 两者在物种这个层次上相衔接,都研究物种的形成演化。生物学家研究的进化主要是小进化,古生物学家主要以化石为对象研究的是大进化。

小进化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与群体的遗传突变、自然选择、随机漂变等。

大进化则研究物种及其以上分类单元的起源、进化的因素、进化的型式、进化速度以及灭绝的规律与原因等。

25、生境片段化后出现的变化有哪些?

片断化的后果最初两个现象:各片断之间的隔离 、内部小气候的变化(如太阳辐射、风和水分循环) ,进一步导致片断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一系列变化

1)生态系统的变化

?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动态,植物功能群结构、种群

更新格局和生殖生态等的变化,物种局域灭绝。

? 竞争、捕食者-被捕食者和寄生等种间关系,避难鸟类的拥挤效应。 ? 养分循环变化。

? 因土壤热量增加及由其引起的土壤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数量和活性、凋落物

分解、土壤湿度等改变。

2)物种局域灭绝和物种多样性下降的机制

? 破坏性干扰。一些种类会因生境遭破坏而有效性降低、异质性丧失而灭绝。

因居住范围缩小使种群大小受限制,使遗传多样性下降、纯合度增加而适合度下降。 物种迁入率下降或迁入受妨碍。

? 边缘效应。片断越小则边缘比例增加、其相对重要性越大

? 次生灭绝(secondary extinction)。片断化扰乱了群落内很多重要的相互

作用,如竞争、捕食关系、寄生关系、互惠共生等等,这些关系的破坏导致

物种灭绝和多样性下降。 ? 外来种的侵入,许多外来种在新的生境内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尤其在热性(如

朝南)边缘。 3)边缘效应

片断的边缘将形成一个小气候和土壤特征的梯度。与林内相比,林缘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和土壤温度、蒸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死地被层含水量下降、对风的开放程度增加,边缘小气候由“凉湿效应”转化为“干暖效应”。 4)生态学后果 ①植物与植物群落

? 耐阴植物被局限在片断内部;从林内到林缘, 次生性和喜光物种的幼苗和幼

树、杂草种类、风媒和水媒植物增加, 而成熟性、靠脊椎动物传粉的树种数量减少。

? 树木密度增大、林下植物叶片密度增加而林冠植物叶片密度减少;林冠开放

度增加;植物功能群结构不稳定。接近林缘的植物死亡率上升、种群更新能力下降。使种子库和幼苗密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以后的群落特征。 ? 落叶量大大增加,叶子的凋落可使养分损失和死亡率增加。

? 热带森林片断边缘10-25米的一条带内藤本和其它次生植被快速生长。 ? 森林植物的生物量、生产力的变化。 ②动物与动物群落

? 物种扩散和建立种群的机会减少。许多林内的鸟、哺乳动物和昆虫不愿穿过

哪怕是很短距离的开阔地。如果它们冒险进入开阔地,等候在外面的鹰、猫头鹰和其他捕食动物就会把它们吃掉。100m宽的农田对许多无脊椎动物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 使动物的搜寻能力降低。许多动物种类,无论是单一的个体,还是社会性的

群体,都需要能够在分布区自由地穿越境地在星散资源中觅食。某一种资源在动物的一年中可能只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在几年中只需一次。但是,由于栖息地被分割,物种被限制在狭小的区域而不能去寻找所需要的分散的食物资源。如马来猩猩和其他的灵长类。

? 对动物的求偶、交配产生限制,以致影响动物的繁殖。

? 加速种群数量的下降和灭绝,每一个亚种群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由于交配

困难,遗传漂移和其他问题会变得更加脆弱。

? 遗传漂移是指在小的种群里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种群越小往往遗传漂

移的作用越大。

? 杂食性的动物可能会沿着林缘增加种群数量,并在林缘大量捕杀昆虫和两栖

动物。

? 捕食动物较易深入栖息地内部, 致使距林缘数百米深处的许多动物不能成

功地繁殖。

? 片断化也缩短了家畜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距离。因此,家畜的疾病也就更容易

在没有抵抗力的野生种群内传播。

26、试述红树林的用途。

红树林的直接用途:1、红树林是沿海人民的“保护神” 2、红树林是海洋鱼、虾、蟹、贝、螺的家园 3、红树林是鸟类的乐园,中日、中澳国际候鸟的通道 4、

红树木是天然的污染处理系统 5、红树林具有巨大的潜在海洋经济价值 6、红树林是海上旅游的后备资源

1) 天然的海岸防护林: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

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内陆的天然屏障,有“海岸卫士”之称。

2) 净化海水: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

赤潮发生。

3) 促淤造陆: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促进了淤泥的沉积,而密致的

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

4) 科研、教育、生态旅游: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兼具陆地生态

和海洋生态特性。其特殊的环境和生物特色使得红树林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中心,对科普教育、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有积极作用。

27、试述种群生存力分析主要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种群灭绝过程,有何意义?

种群生存力分析

1) 目的:研究物种的灭绝问题。

2) 意义: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需要研究种群存活的最低条件、建立保护区的

数目、大小以及在何地建立保护区。

3) 目标:确定MVP一种是种群统计学概念,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

最小种群大小;另一种为遗传学概念,即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4) MVP大小:关于MVP曾提出50/500法则。但现在的研究认为MVP包含三个要

素:作用于种群的各种随机效应;保护计划中的时间期限;种群存活的安全界限。后两个问题与社会经济等关系密切。因此,MVP的时间期限和存活概率标准是可变的。不同物种因其种群特性和遗传学特征,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受威胁程度不同,MVP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同一物种制定的MVP标准也不同。不存在某个神秘的种群大小,不存在对所有种都适用的MVP。如:存活概率标准可以是50%、95%或99%;保持遗传变异的标准是90%,95%或更高;而存活时间可定为50年、100年或者1 000年。 通常把低于100年的存活时间称为短期存活,把100年或大于100年小于1 000年的存活时间定为中期存活,而把1000年以上的存活时间称为长期存活。 5) 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

外在因素。与其他种的有害相互作用(竞争、寄生、捕食和疾病等)、有害事件、生境的有害变化等;

内在因素。物种的遗传特征的随机变化以及这些特征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统计随机性,不适应的特征或行为对种群造成的不利影响,近亲繁殖带来的遗传退化,遗传漂变等。

6) 促使物种灭绝的随机干扰(五类):

(1)统计随机性 由一定数量个体存活和繁殖中的随机事件产生; (2)环境随机性 由栖息地常数和种群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和疾病随时间变化而引起;

(3)自然灾害随机性 如洪水、大火、干旱等以随机时间间隔的方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