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美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有关中美储蓄率的对比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ec24a2d1f34693daef3e0f

湖南大学期末论文

有关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摘 要

2012年6月28日-30日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储蓄率已达52%,而同期美国的“储蓄率”却只有4%左右。本文旨在通过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对比,分析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由此揭露的民生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储蓄率 现状 社会保障制度 股市 居民消费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vings rate of

the Sino-US residents

Abstract

In the Lujiazui Financial Forum held in Shanghai on June 28, 2012,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airman Guo Shuqing claimed that, China's savings rate had reached 52% , while in the same period, savings rate in the U.S. was only about 4% .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high savings rate in China and the livelihood issues uncover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S. savings rate ,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

Keywords:

savings r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ock market Household consumption

I

一、关于储蓄率的相关理论

宏观经济学将储蓄定义为国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即储蓄(S)=国民收入(Y)+消费(C)。这是储蓄的广义概念。社会储蓄按国民收入所得者主体划分,政府部门、企业(公司)部门、居民家庭(个人)部门的收入减去支出后即有政府储蓄、企业(公司)储蓄和个人储蓄三部分。其中,个人储蓄即家庭储蓄或居民储蓄,它是社会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即期消费后剩余的那一部分。其典型公式是:个人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在这个等式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缴纳的税收及非税收负担后的余额。1

居民储蓄不仅包括了居民在金融信用机构的存款,而且包括了居民手持现金和从金融市场上购买的各种有价证券。在此基础上,储蓄率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储蓄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研究储蓄率还有利于对国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意愿、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保障优劣等问题的宏观把握,因此,目前分析储蓄率已成为为各国做出政策选择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多年来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正在持续减弱。例如,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进行问卷调查以来的最低值。长时期存在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保持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的原因就是最终需求不足。

另外,过高的储蓄率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对于企业来讲,短期内任何的生产最终是要面对消费者的,不管投资再多,在形成生产能力之后,都需要产生效益。而要产生效益,必须有对应的消费才能实现。而储蓄率过高最终会导致消费疲软,不足以消化产能,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当然,这也并不表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越低越好。储蓄率过低,但是消费却很高,超过个人自身的借贷能力,同时资金又没有相应来源,这就会形成一些信贷的膨胀,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繁荣。无疑,这种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储蓄率过高和过低都对一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二、中国国民的储蓄现状及暴露的问题

居民储蓄率(%)

年份 储蓄率 根据现有数据分析,2002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从最初的40.7%持续增长到51.3%,平均每年增长1.06个百分点。

然而,在如此高的储蓄率背后,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民普遍收入增长、余钱增多的问题。据2012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虽然人均个人储蓄率基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各个收入阶层的实际储蓄率,然而,存款量上来看,中国10%的富人控制着银行75%的存款,人均存款额高达2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剩余90%老百姓则仅控制着另外25%的存款,平均每人仅约7000元。 1

2002 40.7 2003 42.8 2004 43.5 2005 43.9 2006 44.6 2007 45.2 2008 46.3 2009 48.7 2010 50.1 2011 51.3 参见林涵:《居民储蓄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第13页

湖南大学结课论文

另外,由于中国股市连年走跌,同时贵金属、期货、外汇等投资方式风险大、需要的专业知识又较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通民众进入这些领域,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即便老百姓将手头的余钱投入这些领域,获利的可能性仍然极小,因此长期以来普通中国人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投资习惯。于是,在排除少量手持现金后,对于中国并不富裕的大部分人来讲,将收入存入银行仍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即便银行利率常常低于通货膨胀率)。因此,经济学上广义的“个人储蓄率”在中国实际上约等于个人“银行储蓄率”。

通过上述对存款结构的分析,结合我国异常高的个人储蓄率,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我国,大部分中国人更倾向于把收入存进银行,而不是用于其他种类的投资,反映了中国股市和其他金融行业的不景气;第二,高储蓄率和实际低额存款数的对比,说明我国民众收入普遍偏低;第三,我国民众存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教育、养老及预防性存款。而当一国民众需要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教育、养老等问题上时,其本身就说明我国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的不够完善;第四,表面上看我国目前的高储蓄率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国民收入偏低直接导致老百姓消费能力偏低,因此单纯地以储蓄率过高为由鼓励消费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美国国民低储蓄率的原因

作为中国储蓄率常年居高不下的一个反向的极端例子,美国人的储蓄率则低得多。把中美两国储蓄率一高一低进行对比,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助于我国找到打破长期高储蓄、低消费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探求真正能够强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法。

从整体来看,从1960开始,美国人的储蓄率水平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在60、70年代,美国居民储蓄率由7%逐渐上升到10%左右,均值保持在9%左右;而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迅速下降,由约10%左右下降到了2011年的4%左右。虽然在此期间有些年份略有波动,但要指出的是近五十多年来,美国人储蓄率的峰值也不过10%左右。关于中美储蓄率的差异问题,目前很多人认为这是中西方消费文化不同所导致,美国人习惯超前消费,只把少量的钱存入银行养老;而中国人则偏好攒钱,所以把大部分钱都存入银行。实际上,这是很肤浅的一种理解。

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人为何能够有底气把挣到的钱都花出去,甚至有些时候花出去的钱比挣的都多?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欣欣向荣的股票市场。

就社会保障机制而言,美国老百姓的退休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社会保障金,即每一个工作的人只要有足够的工作点数都可以在退休后从联邦社会安全局领取,这是政府建立的全国性养老体系,其目的是使每一名工作的人在退休后都能有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其二,“401K”计划,401K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雇员缴纳薪水的5%左右,雇主缴纳另外25%,一并存入员工指定的个人银行账户;其三,个人退休账户,即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一种个人自愿投资性退休账户个人退休账户,属于享有缓税优惠的个人长期储蓄养老账户。它允许个人在该账户内存入限定额度的资金以获取利息或投资收益,并可以延缓缴纳资本利得税,直到退休(美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65岁半)后提取资金时才缴纳相应的所得税。以上三种退休金制度共同构成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强有力的支柱,因此,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普通美国人不需要将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防老,只需要每年从收入中拿出300多美元即可保证安享晚年。

另外,关于美国的居民储蓄是否包括有价证劵的问题。就现有资料而言,尚不可直接得出结论,不过可以从某些细节来推导一下。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在1982达到前37来的最高点后,就一直呈下降趋势,有时接近于零,有时更是为负值。而当时美国经济从80年代开始

就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上升周期,同时伴随着股市的长期上涨和消费的热潮。如果美国居民储蓄是包括有价证券的,那么随着股市二十多年的上涨,居民储蓄率也应该同时上涨,绝不会出现同期居民储蓄率长期下降的局面。因此,可以得出,现有的有关美国的储蓄率并不包括美国居民持有的有价证券。

同样除却手持现金,前文所述有关美国储蓄率的数据应该理解成同中国的情况一样,仅指居民银行储蓄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看到,美国人确实不爱存钱,但与欧洲或中国不同的是,大多数美国家庭都购买了人寿保险,而且半数以上的美国家庭也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基金、债券等有价证券。而就美国股市的发展而言,从1974年起到2011为止,平均每一年的回报率是12.01%,即使扣掉通货膨胀率也有8%以上。可以说,美国股市在最近三四十年间都是一个广义上的牛市格局,虽然短期内会有波动,但是整体走势是向上的。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股市,加之美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较低,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居民更愿意将钱投入股市,而非存入银行。这也从表面上导致了美国“储蓄率低”现象——事实上,如果将美国居民投入股市的钱也纳入储蓄范围,由此算出的居民储蓄率会高很多。

四、我国应当如何平衡储蓄率与居民消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必须有效解决储蓄—消费这一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结构失衡问题,国民经济才能保证持续有力增长,其他的改革才能一定程度上发挥各自的效应。根据上文分析,就我国目前应当如何平衡储蓄率与居民消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点着手:

其一,切实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具体参考以下方法:(1)、保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势头;(2)、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3)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4)、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总量,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以保证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其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等存在大量弊端,大多数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增加,他们还是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把钱都储蓄起来。另外,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增加,也会导致居民过多的储蓄。为此,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我国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在城镇,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其三,整治股市,并拓宽投资渠道。中国股市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金融市场,市场还不够健全,制度不够规范,它给大多数带来的都是投机的想法,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在发挥分流储蓄作用过程中的低效率。因此政府必须完善和股票市场有关法规条例,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贯彻实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制约作用,做出相应的对策整顿金融市场秩序,打击金融市场的不法行为,为中国股市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挽回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工具,使居民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最终达到为银行储蓄分流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程思思,《郭树清:中国储蓄率高达52% 储蓄与投资结构严重失衡引发社

湖南大学结课论文

会普遍关注》,《长江日报》2012年07月05日第15版 [2] 林涵,《居民储蓄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 邵科,《美国储蓄率倒“U”型走势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New Finance》总第263期 [4] 邓鑫,《高储蓄率问题研究综述》,《西部金融》2009年第11期 [5] 杨一博,《中美储蓄率特征及其影响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月第30卷第3期

[6] 王丽丽,何强,周忠辉:《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分析》,《当代经济》2011年5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