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中的构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摄像中的构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9fd2ed880eb6294dd886cff

一是人和物的外形基本轮廓形成的线条。如人体的外形轮廓形成的线条。【放像:优美造型】 二是物体面与面相交形成的线条。它形成了人和物的基本结构。如电视机、桌子等物体的线条。即由各面相交形成的边缘。 三是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明暗、色彩的明显差异形成的线条。它可以更加充实物体的体积和空间的位置.

我们在摄像构图时,要善于分析线条利用线条。因为线条及其组合不仅能帮助人们全面、准确的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空间位置、朝向,运动轨迹,而且人们在对不同线条结构的积累感受经验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即把3画面中主要线条位置、方向作为一种象征,对不同的线条结构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 (1)不同线条结构产生的不同心理联想。

1)横线结构:给人以广阔寂静和安定的感觉。如大地、平静的大海都是明显的横线条。 2)垂线结构:代表生命永恒和权力,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感觉。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旗杆、森林。

3)斜线结构:给人以运动和不安定的感觉。

4)曲线结构: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

摄像构图时要充分考虑到线条在构图中的这些作用,并把它们提练出来,通过艺术处理,构成优美的画面。

(2)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 1)浓线重,淡线轻; 2)粗线强,细线弱; 3)实线静,虚线动。

(3)线条形状、排列疏密不同,对人们产生不同的视觉节奏。 1)斜线坡度大的节奏快;

2)线条汇聚收缩快、节奏快;

3)线条呈直线转折,节奏快;曲线转折,节奏慢;

4)实线条节奏快,断续线节奏慢。

摄像时就是要善于发现线条并提练线条,运用线条。在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选择、提炼出画面的主要线条结构,并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来表现主题内容和情感。 b:对于运动物体要注意姿态、动势的变化,提炼出最富有表现力的线条。 c:要把与主题无关的杂乱线条排除在画面之外。 d:注意运用线条,在画面上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e:要注意画面中所有线条组合的整体感。

总之要运用线条给人以心理联想,以及产生视觉心理和视觉节奏的这些特点,为主题内容服务。同时,应防止为了突出某些线条而使整体效果趋于呆板,为线条而线条。

3.明暗(光线)

光线是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没有光线谈不上成像,没有合理的布光,很难拍摄出理想的画面。从这种意义上说摄像是\光的结晶\光的艺术\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线在构图时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光线可以表现时间环境。

光线效果不仅可以标定特定的环境和时间,而且可以塑造典型的环境和时间。光线作用在被摄物时,有自己的规律。 如光线较低时,被摄物的投影就长;光线高时,被摄物的投影就短;光距被摄物近时,投影就大;光距被摄物远时,投影就小。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从录像片中,看出拍摄的时间。如果画面上主体物投影很明显,又很短,拍摄时间是中午;画面上主体投影较长,景调层次比较柔和,时间是下午。

2)利用光线效果突出被摄体。【放像】

利用光线效果突出主体,可以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地点和事物上。如窗口一束光照射在一个身上。还可以利用光线造成不同明、暗背景去衬托主体。 3)利用光线创造气氛:

因为光线造成的明暗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明亮的色调使人感到欢快;黑暗的色调让人沉闷。如人们面对火红的太阳时就会感到精神振奋,而看到日暮暗淡的景色时,常常勾起伤感的思绪,这在电视片里常用。

4)利用光线,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光线在画面构图和造型上能够突出和表现出被摄物的立体形状和空间感,这是光线在构图中的主要作用。

画面中明暗层次能充分表现出画面的立体形状和空间纵深感。物体的立体感是靠物体表面在亮度上的差异形成的。

空间感则是由物体形状与前后景的明暗反差建立的。 4.色彩。

电视画面表现的是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摄像人员创造出的画面影调、气氛的艺术感染力既是对外界长期观察的结果,并对所见事物形态环境深刻理解,同时也是出自对一些色彩的基本表现手段的熟练运用。

色彩既是构图的主要因素,又是电视画面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色彩运用的恰当与否,将会给画面的真实感、感染力造成很大影响。

人们对彩色的直观感受主要是根据色彩的三个特征,即色别、色纯度、色亮度。 A:色彩的基本特征:

1)色别:(或称色相、色调)

是指各种物体的颜色。用于描述物体不同彩色的区别。如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彩条:黄青绿紫红蓝黑。

在这些颜色中红、绿、蓝是最基本的颜色,被称为三原色。相应的补色为青紫黄。其它的颜色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色、补色来合成的,称为复色。 补色和原色色纯度高,颜色鲜艳,刺激性也强,而复色则较为柔和,刺激性小,看上去舒服,相互间易与调和。 2)色纯度(色饱和度): 表示颜色纯正的程度,或者说掺白的程度。如果色光中白光愈多,色纯度愈低,色彩就越淡,看起来不鲜艳;反之,白光愈少,色纯度愈高,色彩越纯,越鲜艳。 3)色亮度(色明度):

一方面是指同一色别,在不同光线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明暗程度。如同样是红色,可以有深红和浅红。同样是绿色,有暗绿和明绿。另一方面是指不同色别的颜色,互相比较也存在着明暗的差别,这是由于人眼对可见光谱中不同色光的视觉灵敏度不同而引起的。黄绿区域灵敏度高,色亮度大,而对红紫区域却相反。

在制作节目时要考虑到色亮度的问题,兼顾彩色或黑白电视机收看的效果。(如体育比赛中两队的服装颜色差别要大,色亮度相差大,以便黑白电视观众区别。) B:色彩的特性:

由于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色彩还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色彩的冷暖。暖-扩张、前进 冷-收缩、后退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本身没有感情,但因为不同的色别刺激作用不同,当它作用到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色彩刺激醒目,有的颜色柔和、悦目。

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可把颜色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类。

暖色是指红、黄或与红黄相近的颜色。

冷色是指青、蓝或与青蓝相近的颜色。

冷暖色性划分,是人们在长期客观生活中的感受。如太阳和火能给人温暖的感觉,而树荫、月光和黑夜能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久而久之,形成了色彩的冷暖感受。红、橙、黄等与阳光、火光相联系,所以是暖色;蓝、黑等颜色与树荫、黑夜相联系,所以是冷色。

冷暖色是相对而言的,如黄绿青绿,红紫和蓝紫之间差别就很小,称其为中性色。

冷暖两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冷色类色光波长短,刺激强,使人视觉上有后退和收缩的感觉,而暖色类色光波长较长,刺激弱,人们有前进和扩张的视觉感。

利用冷暖色的对比,便可以突出立体形状和空间感。暖色的对比,便可以突出立体形状和空间感。暖色显得向前移近,冷色显得往后离远,似乎形成了相对的距离和深度。布景时,前景用暖色,后景用冷色处理,造成色彩对比的深度,造成比有限空间更深刻更开阔一些的幻觉。

2)色彩的动静。暖-动 冷-静

色彩的动静与色彩的冷暖直接联系,凡是暖色使人有跳动的感觉,凡是冷色使人有安宁的感觉。所以在表现欢腾热闹的场面时宜选用暖色,而在表现恬静、安适的场面时要选用冷色。【放像:96文化部春节晚会晚会开头】

3)色彩使人产生联想,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联想反应,虽然因人的欣赏水平、鉴别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得来说还是有共性,即某种色别人们赋予了它一定的象征意义:(P65) 蓝色:使人想到天空和大海,象征着崇高和深远, 优雅和冷漠。 绿色:使人联想到田野和生机勃勃的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和平。 红色:使人联想到血与火,象征着革命、暴力、危险。

黄色:使人联想到丰收的金秋,象征着富有、高贵与欢快。 白色:使人联想到白云、白雪,象征着纯洁、圣洁。 C:色彩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1)用色彩突出主体和细节。

如在众多人群中,为了突出主体,可让她穿上色彩醒目的衣服,或拿着鲜艳的物品,突出细节,可以让道具的颜色醒目,或用色光照射细节,利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体形成视觉中心。【放像:文化部晚会中的舞蹈】 2)用色彩确立整个节目的基调。

一幅画或一部片子的基本色调,主导作用。

节目的基调可分为冷调、暖调,或分为黄色调、红色调……。

形成基调的主要因素有:环境色调的选择;人物服装颜色倾向;道具色彩;光线处理;滤色镜的运用。【放像: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在教学片中的背景和字幕图表的基调不要变化太多,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注意力。 3)用色彩的配置增强空间感。

即用暖近冷远的特点,通过对前、后景色调的处理,加深空间感。

在运用色彩时要从内容出发,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如果画面主体色彩不突出,衬景却五光十色,就会分散观众注意力,色彩处理就是失败的。同时要注意画面中色彩的搭配要和谐。通常类似色排列在一起,色彩很相近,既有色反差,又容易得到和谐的效果。一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如果处理得当也会比较和谐。如橙红色与淡黄色的菊花,以蓝背景为衬托,尽管色彩对比强烈,却仍然显得和谐。 5.质感

质感是人们对物体质地的感受,是不同物体的不同属性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感、触觉感。

真实地表现物体的质感,直接影响画面的感染力。

表现质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表现各种不同的物质的特殊属性。如金属、玻璃、木头,它们之间不仅形体不同,而且它们的属性轻重也不同,在表现质感时就应很好地把它们的特点表现出来。二是指如何表现被摄体表面的特殊视觉感。如粗糙的,细腻的,光滑的,柔软的,干枯的,坚硬的等。表面结构是物体最鲜明,最为普通的外在形象。表现质感就是要把物体的属性和视觉感、\触摸感\都充分表现出来。 物体的表面结构分为四类:

1)无光泽的粗糙表面:如房屋、树木、皮毛等。这类物体表面的反光特性是将投射来的光线呈漫反射状况,其表面光度比较均匀。这类表面结构用侧光照明最易表现出来,用正面光照明则显示不出微小突出。

2)光滑的表面结构:如丝绸、金属、陶瓷、油漆制品。这类物体表面将投射来的光线混合反射,按一定角度形成柔和的闪光,这种闪光比周围亮度要高的多,要表现这类表面结构最好用散光照明。

3)镜面结构:如电镀制品、抛光金属品。它们的反光特性是对投光线呈单向反射状况,在反射角度上,直接看到光源,构成很亮的光斑。而在其周围则几乎没有亮度,形成很大反差。 解决的办法是尽量用柔和的散光使光斑与整个表现亮度反差降低,同时选择周围有照亮物体的环境,使未被直接照亮的部分为周围物体的反光照射。

4)本身透明的物体:如玻璃、透明塑料。要用散射光,并选择好角度。 通过巧妙和用光和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把物体的质感表现出来。

6.立体感。

各种物体在自然界中都占有一定空间,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是在三维空间的条件下去感受立体的形状,而电视画面是以二维条件呈现三维物体,因此对形象的表现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构图中要考虑几个对立体感有影响的因素。

1)一个物体的立体形状是由大小曲直不同的若干个面组合的,这些面按一定规律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形状。画面中若出现三个方向的面,人们便会感到立体物的存在,如示波器、电视机等。

2)立体形态的各个面又是不同线条组合而成的,因此画面中通过一定的线条组合也可以表示物体的立体感。

3)物体的主体形态最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光线条件,在画面上形成不同的阶调,以丰富的明暗层次来突出其立体感的。

4)物体的背景、深度和投影都有助于显示立体物的存在。 7.运动。

在构图因素中,最有电视特点的是运动,这是电视画面的突出特性之一。

我们把电视摄像的运动造型因素大体分为三个方面:被摄主体的运动,摄象机的运动和综合运动。

运动对构图的影响:

1)影视画面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画面,其中大部分景物,人物都是活动的。因此画面中的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由此会引起构图的变化。

2)电视画面既能表现运动,也能在运动中表现。电视画面上的视点不但可以作上下左右方向上的运动,还可以作前后左右距离上的运动,这对于展示空间,表现运动是极为有利的。 3)摄像师应充分利用电视画面对运动的表现与揭示作用,去反映生活中最有起,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那些动态变化过程。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画面的结构中,陶醉于单幅静止画面的审美之中。如果这样,精心设计的画面不仅会被画面中的活动画面全部推翻,而且还会用静止扼杀了电视画面表现运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