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3f7695daef5ef7ba0d3cd7

2、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期间,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将日益突出,世界要发展,不仅要突破新技术、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要使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化为可再生的丰裕资源,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但由于污染重、消耗多的粗放型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现有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必须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成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建设平台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全面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实施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为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平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4、节能减排任务的强力推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省委、省政府继续把节能减排任务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并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各重点企业,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机制。同时,将出台一系列更加严格的地方节能和环保标准,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利因素

1、循环经济的产业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内在动力不足

“十二五”时期,我省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一些产业内部呈单线式发展,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链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用于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健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

2、循环经济的人才缺乏,智力支撑不够

循环经济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比较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不强,循环经济人才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

3、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资金保障能力不强

发展循环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大与资金投入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多元化、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流向循环经济型企业的社会资金不多,多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的资金带动力度不够,省、市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有待于设立和加大额度。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高效、生态”两大主题,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或避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源头减量化优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重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废物资源化,减少废物产生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

2、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原则

将循环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突出循环经济重点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把长期战略和近期目标、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试点示范与系统普及结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功能协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

3、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原则

政府充分运用政策引导、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和投资扶持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集约型、循环型、低碳型产业的发展。政府、企业和公众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4、坚持理念引导、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

通过舆论宣传、培训教育和典型引导,摒弃传统的线性发展思维,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引进先进技术,及时将创新技术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并推广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循环经济主体的活力,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引导资本、技术转向有利于资源循环的方向。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山东循环经济各项工作均位于全国前列,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有60家企业(园区)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到2015年,能源产出率达到1.18亿元/万吨标煤,比2010年提高20.41%;水资源产出率达到154.6

元/吨,比2010年提高1.24%;万元GDP取水量达到64.7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8%,比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城市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比2010年提高9.9个百分点,适宜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28%,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十二五”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指标

类别 能源产出率 资源产出指标 单位 亿元/万吨标煤 元/吨 万元 2010年 0.98 152.7 140 2015年 1.18 154.6 165 水资源产出率 指标 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率 万元GDP能耗(按2005年价格计资源消耗算) 指标 万元GDP取水量 资源综合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利用指标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吨标煤 1.02 0.85 立方米 % 0.61 65.5 89.54 0.63 64.7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