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782cd1ec3a87c24028c4cf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C. 氧热价 D. 体表面积 E. 非蛋白呼吸商 51. 人体发烧时,体温每升高1℃,BMR将升高( ) A. 5%B. 13%C. 20% D. 25% E. 30% 52. 促进机体产热最重要的激素是 ( ) A. 甲状腺激素 B. 肾上腺素 C. 糖皮质激素 D. 生长素 E. 孕激素

53. 对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汗液中有少量的KCl和尿素 B. 汗液是低渗的 62. 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在基础条件下测定 B. 单位是kJ/(m2. h) C. 是机体最低的代谢水平 D. 临床多用相对值表示 E. 与体重不成比例关系

63. 关于发汗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发汗是一反射活动

B. 在环境温度高于30℃时开始发汗 C. 发汗速度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C. 汗液流经汗腺管时部分NaCl被吸收 D. 醛固酮可促进汗腺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E. 机体大量出汗时,可导致低渗性脱水 54. 每1克脂肪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1g糖的( )

A. 1.5倍 B. 2倍 C. 2.5倍 D. 3倍 E. 3.5倍

55. 关于蛋白质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大于物理热价 B. 尿素在体外可以氧化释能 C. 尿素在体内可以氧化释能 D. 蛋白质在体内产热量大于糖氧化

E. 一般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蛋白质的氧化 56. 伴有基础代谢率升高的疾病是 ( ) A. 病理性饥饿时 B. 甲状腺功能亢进 C. 垂体性肥胖症 D. 肾病综合征 E. 糖尿病

57. 伴有基础代谢率降低的疾病是 ( ) A. 红细胞增多症 B. 白血病

C. 甲状腺功能亢进 D. 糖尿病 E. 肾病综合征 58. 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来代表脑温的测量部位是 ( )

A. 口腔 B. 食管 C. 腋窝 D. 直肠 E. 鼓膜

59. 温度变化与鼓膜温度的变化大致成正比的部位是 ( )

A. 大脑皮层 B. 下丘脑 C. 中脑 D. 延髓 E. 脑桥

60. 人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

A. 战栗产热 B. 非战栗产热 C. 战栗前肌紧张 D. 肝脏代谢增强 E. 内脏代谢增强

61. 皮肤的辐射散热量主要取决于 ( ) A. 皮肤温度 B. 环境温度 C. 环境湿度 D. 皮肤和环境温度差 E. 风速

D. 人体汗腺接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 E. 下丘脑热敏神经元兴奋时发汗增多 64. 生物热价与物理热价不相等的是 ( ) A. 糖 B. 脂肪 C. 糖和脂肪 D. 蛋白质 E. 以上均对

65. 关于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 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C. 规定数值为37℃ D. 发热时调定点不变 E. 致热原可使调定点上移

四、简答题

1. 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根据散热原理举例说明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3. 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恒定的? 4. 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如何维持体热平衡? 5. 发热和中暑有何区别。

第七章 能量代谢(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2.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3.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4. 指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5.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6.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7. 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8. 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

33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的兴奋阈值,正常人一般为37℃左右,这个温度就是体温稳定的调定点。

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强而使代谢率增加;环境温度高于30℃时因为体内化学过程的反应速度加快,还有发汗功能旺盛以及呼吸、循环功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能量代谢也增强。

2. ①根据传导散热原理,可在头部、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帽、冰块、冰袋给高温病人降温。②根据对流散热原理,注意通风,减少衣被,促进冷热空气的对流,增加散热量。③根据辐射散热原理,降低室温,以增加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促进散热。④根据蒸发散热原理,可用酒精、冷水、冰水擦浴病人皮肤,以增加蒸发散热。⑤服用某些药物降温,如阿司匹林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阻断致热原对热敏神经元的作用,从而使‖调定点‖降低,以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3. 在一定范围内,人的体温可不随环境温度变动而保持恒定。除人体根据冷热感觉进行有意识的行为性体温调节外,尚具有强有力的体温调节机制。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重要中枢,PO/AH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既能感受局部组织的温度变化,又能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调整。因此,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可通过:①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将温度变化的信息沿躯体传入神经经脊髓到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②外界温度改变可通过血流引起深部温度改变,并直接作用于PO/AH;③脊髓和下丘脑以外的中枢温度感受器也将温度信息传送给PO/AH,中枢的整合作用,由以下途径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活动: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舒缩反应和汗腺分泌;②通过躯体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在寒冷环境中的战栗等;③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机体的代谢率。有人认为,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主要调节皮肤血管舒缩活动和血流量;而深部温度改变则主要调节发汗和骨骼肌的活动。通过上述的复杂的调节过程,使机体在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 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有使体温下降的趋势。通过行为性体温调节可增加衣着保暖,进食摄能,跑跳活动增加产热,加热环境温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对冷刺激敏感的皮肤冷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加,传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使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维持体温趋于正常:①战栗产热;②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增强,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

二、填空题

1. ATP 磷酸肌酸 ATP 线粒体 2. 蛋白质和脂肪 呼吸商

3. 肌肉活动 环境温度 食物 精神紧张 4. 平均深部 腋窝、口腔和直肠 5. 骨骼肌的活动 6. 肝 骨骼肌 7. 传导 蒸发

8. 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 皮肤血流量 9. 不感蒸发 发汗 发汗 10.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1. 扩张 增加 12. 升高 上移

三、选择题

1. A 2. A 3. A 4. B 5. D 6. C 7. E 8. B 9. E 10. D 11. D 12. E 13. C 14. B 15. C 16. B 17. B 18. C 19. C 20. D 21. E 22. E 23. D 24. C 25. A 26. A 27. B 28. D 29. C 30. D 31. B 32. C 33. D 34. D 35. D 36. E 37. C 38. A 39. D 40. A 41. B 42. E 43. E 44. E 45. A 46. C 47. E 48. D 49. B 50. D 51. B 52. A 53. E 54. B 55. D 56. B 57. E 58. E 59. B 60. A 61. D 62. C 63. B 64. D 65. D

四、简答题

1.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①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②精神活动 人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例如情绪激动、烦恼、愤怒、恐惧、焦虑等,由于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加,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③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即进食后1小时开始,延续到7~8小时, 虽然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前有所增加。可见这种额外的能量消耗是由进食所引起的。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实验证明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约为30%。糖和脂肪的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4%,混合性食物为10%。④环境温度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20~30℃时能量代谢最

34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减少,但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受抑制,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量大大减少,交感神经中枢兴奋儿茶酚胺增多,糖原分解增多,使产热量增多。③通过代谢率增加产热,寒冷刺激作用于机体,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腺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量增加,广泛地使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此外,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有促进代谢的作用。

5. 发热和中暑二者的原因、机制均不同。通常所说的发热是细菌致热源引起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的作用提高了热敏神经元的阈值,而使调定点升高,结果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导致体温升高。中暑则为非致热源性发热,是由于人体在高温环境中劳动过久,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发散,引起体热过多蓄积。严重时,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造成高热。中暑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病理状态,必须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抢救。

6. 肾小球滤过膜由( )、( )和( )所组成。

7.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 )﹢( )]。

8. 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产生( )作用,ADH与醛固酮的作用部位相同,使小管的上皮细胞对( )的通透性增加。 9. 安静情况下肾血流量主要通过( )维持相对稳定;应急时,主要由于( )兴奋,使肾血流量( ),从而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0. 终尿中的Na+主要来自于( ),而其中的K+主要来自于( )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1. ( )小管重吸收Na+时可伴有H+的分泌,而( )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时则伴有H+和K+的分泌。

12. 酸中毒时,( )交换增强,( )交换减弱,血中K+浓度( ),同时尿中NH4Cl排出量( )。

13. 碱中毒时,( )交换减弱,( )交换增强,血中K+浓度( ),同时尿中NH4Cl排出量( )。

14. 肾髓质高渗的产生与肾小管髓袢对( )Na+和Cl—的( )重吸收有关,肾髓质高渗的利用为( )和( )的重要功能,在( )的调节下完成,而肾髓质高渗的维持则靠( )。

15. 直小血管血流加快造成( ),使髓质渗透压降低,而其中的血流减慢时,( )也使髓质渗透压降低。

16. 血浆( )渗透压升高,ADH分泌( )。Na+或K+( )使( )分泌升高。 17. 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产生的利尿称为( ),由于血中( )含量降低而引起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产生的利尿称( )。

18. 水利尿时终尿的渗透压( ),渗透性利尿时终尿的渗透压( )。

19. 某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大于菊粉时,说明肾脏对该物质的分泌重( )吸收;若小于菊粉时,则分泌( )重吸收。

20. 正常情况下,带( )电荷的小分子物质易被肾小球滤过,而带( )电荷的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名词解释

1.排泄(excretion)

2.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3.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4.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5.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6.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 7.水利尿(water diuresis) 8.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9.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10.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二、填空题

1. 机体的排泄途径有( )、( )、( )和( );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为( )。

2.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为( ),由( )和( )两部分构成。 3. 肾脏的血流分配不均,其中皮质血流量( ),髓质血流量( ),而直小血管的血液来自( )肾单位。

4.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 )功能,此外还具有( )功能。

5. 肾血流的自身调节发生在肾血管的( ),当肾动脉血压变动在( )范围内均能发挥作用。

35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小分子物质不易被肾小球滤过。

21. 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血浆流量( ),有效滤过压( )。出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血浆流量( ),有效滤过压( )。

22. 肾脏中( )可以感受肾小管液中NaCL量的变化,( )而具有合成分泌肾素的功能。

23.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是通过( )产生和分泌,( ),( )和( )而实现的。

24. 远曲小管内的液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内髓集合管内小管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

25. 大量出汗尿量减少,主要由于血浆( )渗透压( ),引起( )分泌增加所致。

26. 肾盂或输尿管结石的情况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 ),尿量( )。

27. 外髓部的高渗梯度是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 )的主动重吸收形成的;内髓部的高渗梯度是由( )和( )共同形成的。

28. 引起ADH释放的有效刺激是( )和( )。

29. 尿生成的三个过程是( )、( )和( )。

30. 肾小管滤过膜具有( )屏障和( )屏障作用。

31. 当膀胱内尿量达时( ),可产生尿意,引起排尿反射,该反射的初级中枢在( ),高级中枢在( )。

4.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 肾血浆流量增多 C.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 醛固酮分泌减少

5. 大量出汗导致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 ) A. 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 B. 醛固酮分泌减少 C.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 循环血量增多 E. 有效滤过压增高

6. 分泌K+的主要部位是 ( ) A. 近曲小管 B. 髓袢降支细段 C. 髓袢升支细段 D. 髓袢升支粗段 E.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7. 近球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是( ) A. 前列腺素 B. 激肽 C. 肾素 D. 血管紧张素 E. 肾上腺素 8. 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 ) A.释放肾素 B.分泌醛固酮

C.释放抗利尿激素 D.排泄Na+和C1- E.浓缩和稀释尿液

9. 髓袢升支粗段末端的小管液是 ( ) A.低渗的 B.等渗的

C.高渗的 D.低渗或等渗的,但不会是高渗的 E.等渗或高渗的,但不会是低渗的

10. 静脉注射20%葡萄糖50ml,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 )

A. 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 B.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 有效滤过压增高 D. 醛固酮分泌增加 E.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11. 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 醛固酮分泌增多 E.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12. 滤过分数是指

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13. 每昼夜代谢产物的排出至少需溶解于( ) A. 0. 1L尿液 B. 0. 5L尿液 C. 1. 0L尿液 D. 1. 5L尿液 E. 2. 5L尿液

14. 逆流倍增机理的原动力主要是 ( ) A. 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NaCl B.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C. 髓袢降支主动重吸收NaCl

三、选择题

1. 正常终尿约占原尿量的( ) A. 1%B. 3%C. 5%D. 8%E. 10% 2. 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 ( )

A. 肾小球滤过 B. 近曲小管分泌 C. 髓袢升支分泌 D. 髓袢降支分泌 E.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分泌 3. 促进肾小管分泌H+的因素是( ) A. 葡萄糖的重吸收 B. K+的分泌 C. NH3的分泌 D. 肌酐的排泄 E. 尿素的排泄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