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四中2015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答案[臧贻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密四中2015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答案[臧贻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afa05cbd64783e09122b87

看出,能沉淀1molBa2+需SO42-1mol,而需三种盐的物质的量分别是1/3mol、1mol、1mol,又因三种盐的体积相同,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1/3∶1∶1=1∶3∶3。

答案:C。

10.解析:体积是本题的干扰所在,在浓度一定的溶液中,各种粒子的浓度也是一定的,它们与溶液的体积无关。1 mol·L1 AlCl3溶液中c(Cl)=3 mol·L1;1 mol·L1 NaCl

溶液中c(Cl)=1 mol·L1;2 mol·L1 CaCl2溶液中c(Cl)=4 mol·L1;3 mol·L1 KCl溶液

中C(Cl)=3 mol·L1; 1 mol·L1 FeC13溶液中C(Cl)=3 mol·L1

答案:C、D

11.解析:逆推可知,由物质的量的浓度计算公式,必须得先得到A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然后二者相除;气体A的物质的量需要用A的体积除以气体摩尔体积,而溶液的体积需要用溶液的质量(气体质量和水的质量和)除以溶液密度。而气体的质量需要用物质的量乘以摩尔质量。

答案:B

12.解析:500 mL 1.0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Na2CO3为0.500 L×1.0 mol·L1=0.50

mol需称取Na2CO3。10H2O的质量为286 g·mol1×0.50 moL=143g,因此A项的操作会使

结果偏低。

平视时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刚好相平;俯视时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高;仰视时液面的最低点高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多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低。

对用于稀释或溶解溶质的烧杯,如不几次加水冲洗并将洗涤液也转移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于瓶壁和湿润磨口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此时,如果再加水,则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B

13.解析:本题以同学们应该了解的氢气氦气的分子结构为线索,考查同学们的“识图”(即接受某种新信息)的能力、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掌握情况,以及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能力。氢气属于双原子分子,而氦属于单原子分

9 / 63

子。根据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容易算出,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为2∶1,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分子个数比即体积比,因此,A是正确的。

答案:A

14.解析:此题干扰是“10mL水中,再稀释成1L”,最终将4g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1L溶液,故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

答案:B

15.解析:I提示:这是2003年广东高考化学试卷中的一道试题,题目要求所配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2 mol·L1,只要是2 mol·L1左右就可以,所以可以直接在

烧杯中配制,而量筒、容量瓶不能用来直接稀释和溶解药品。

II根据仪器的构造可知A为量筒(底部无零刻度。数值由下向上依次增大),B为容量瓶,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刻度线、容积。 答案:Ⅰ.D Ⅱ.⑴量筒;容量瓶 ⑵ ②③⑤

16.解析:(1)用18mol/LH2SO4配制1.0mol/LH2SO4,实际是稀释问题的计算及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操作。根据稀释定律c1V1 = c2V2可计算18mol/L浓H2SO4的体积,V1 =c2V2/c1 =1.0mol/L×100mL÷(18mol/L) = 5.6mL.该体积的液体用10mL量筒量取比用100mL量筒量取误差要小,故应选E,不能选A。

(2)主要涉及的是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用待配溶液润洗容量瓶,这样会使内壁附着溶质,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B不正确;若在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或稀释,由于热效应会使溶液的体积和容量瓶的容量发生改变,所配溶液浓度有误差,C、D不正确。

答案:(1)G、E、C、H、F或E、G、C、H、F。(2)B、C、D

10 / 63

腊月二十六----化学作业3(复习必修1第2章第一、二节) 考点一

1.元素 2.同一种元素 不同的元素 3.游离态 化合态

考点二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考点三

1.<1nm 1nm~100nm 能 不能 不能

2. (1)丁达尔效应 散射 (2)聚沉 加热或搅拌 加入电解质 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

3. 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考点四:

1.水溶液 熔化状态 化合物 2.溶于水或受热熔化 3.H考点五

1. 离子参加 2. 难溶性 难电离 易挥发性 3. 离子的符号

4.AgNO3溶液、稀硝酸 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盐酸、BaCl2溶液 加入足量盐酸,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教你一招】

1. 胶体聚沉就是施加某些条件,使分散质粒子聚集成大于100nm的大颗粒而成为沉淀.施加条件就是破坏胶体的稳定存在,即克服分散质粒子之间的斥力.使胶体发生聚沉的方法有三种:

①加热 给胶体加热,使胶体粒子的动能增大,胶体粒子之间的斥力被克服,胶体粒子发生聚集而成为沉淀。

②加入酸、碱或盐:往某些胶体里加入少量酸、碱或盐,增大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有利于胶体粒子吸引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原来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减少或完全中和,胶体粒子就可因碰撞而结合,发生聚沉。

③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把含有带正电荷胶体粒子的胶体与含有带负电荷胶体粒子

11 / 63

OH

金属阳离子 酸根阴离子

的胶体混合,两种胶体粒子互相中和电荷,斥力消失,胶体粒子“同归于尽”,即发生聚集而成为沉淀。

2.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3.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

4. NaCl晶体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因NaCl在水中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 5.(1)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 “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

(3)“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注意:关键是第二步“拆”①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

【链接高考】

12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