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课程基地 实施方案12.12(报送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红色教育课程基地 实施方案12.12(报送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b013c8bb4cf7ec4afed095

“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创建工作

实 施 方 案

江苏省淮北中学

为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决定开展“江苏省淮北中学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提升内涵与质量。课程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延续和深化,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课程基地建设是构建江苏特色的课程改革,是打造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江苏省淮北中学以“本真教育”为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兴趣培养、激活内在潜能、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需求、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红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的发展选择,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为他们的特长发展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

红色教育是中学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的思想品质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均具有深远的影响。红色教育也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我校长期以来不断拓展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开展红色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已形成了领导重视红色教育,教学渗透红色教育,管理体现红色教育,研究性学习中突出红色教育的“立体型红色教育” 模式,红色文化已成为我校文化建设的主流和标识。

我校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牢固确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以“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入开展红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让有趣学习和活动教育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1

二、建设目标

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1、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加强学生对红色教育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发现探究、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心情愉悦、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2、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通过红色教育,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供发展平台。

3、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品牌

通过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出一条普通高中教学发展新途径,并通过不断的辐射、更新、完善,逐步形成一批品牌课程,最终使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和谐发展,着力培养学科特色,努力打造品牌学科,从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三、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 1.宣传发动

我校自2012年初准备申报江苏省课程基地工作,广泛发动全校教师进行讨论,梳理我校的办学特色,经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班子研究,确定申报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并以教职工会议、国旗下讲话、专题报告、宣讲团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让全校师生认识到红色课程基地建设是我校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规划协调和检查评比等工作。

名誉组长:井宏岭(泗洪县财政局局长)、张涛涛(泗洪县教育局局长) 组 长:王为军(淮北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副组长:赵晓娟 毛大江 吴登龙 孟凡威 徐小明 张晓云 成 员:王志凯 蔡兆银 许璟 祁昕 陈经山 陈滢滢

2

胡文 张颖 胡传海 高新洲 陈子兵

办公室主任:王志凯(兼) 副 主 任:陈经山 3、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

赵晓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冯春龙(扬州大学教授,博士) 王永平(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经山(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学高级教师)

四、项目基础与优势 (一)新颖的红色教育理念

红色教育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但是,在目前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我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大多缺乏具体的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给我们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开始横行,因此,重塑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经成了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具有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如何加强、改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体系下德育教育需要探索和突破的核心内容。

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我校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旋律的红色教育基地创建为突破口,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继承发扬革命传统的行为得到内化。

红色教育当然要以人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引导、教育和服务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于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全过程。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

3

求,我们将坚持“涵养精神、浸润生命、服务成长”的特色创建理念,按照“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形成红色教育特色、打造红色特色学校品牌”的创意,全力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拓展我校教育工作的发展空间,推进特色建设,创建红色经典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努力形成“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发展局面,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厚重的红色资源优势

江苏省淮北中学始建于1941年,原名“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是刘少奇、陈毅、彭雪枫、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创办的历史名校,地处洪泽湖畔、淮河之滨的革命老区泗洪,泗洪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期被称为“淮北延安”,是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是淮北苏皖边区行署、新四军四师师部所在地。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邓子烣、张爱萍、张震、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陈圩的大王庄、祖姚庄、朱湖的臧桥、新行圩、双沟的全德糟坊、淮河岸边的大柳巷、界集的山子头、曹庙乡的朱家岗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境内的泗洪烈士陵园、半城雪枫墓园、朱家岗烈士陵园、泗洪革命烈士纪念馆、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馆、双沟陈毅纪念馆和雪枫墓园的国防教育馆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这些园馆,都以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实物形式记述着战争年代发生在老区泗洪这块热土上的红色革命史。遍及全国的新四军四师老战士、新四军二代、原淮北中学老校友都是我校进行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使我们淮北中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三)优越的环境基础

学校继承红色历史文脉,从文化积淀及地域特征入手,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从基础建设方面为特色建设营造环境。我们把“攻坚克难,敢于争胜”的铁军精神作为学校精神, 把源于抗战时期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爱生如己,教生如子”的教风,“即知即行,学以致用”的学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加强对广大师生革命传统教育。2004年刘延东同志接见我校领导时,对淮北中学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反复嘱咐“要将新四军和淮北中学的革命传统发扬光大”。为了深入开展红色教育,我们校内建有“ 校史馆”、“ 新四军将领和校友书画墙”、 “瑞龙图书馆”、“子恢科技馆”、“拂晓楼”等教育教学设施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