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革命 -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访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极限革命 -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访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b747c52cc58bd63186bdda

《大众日报》:极限革命——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访谈

张瑞敏沉静、自信。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他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忧虑意识。 他说:“几年前,国内家电市场上,我们是第一名,前五名都是中国企业;现在我们仍是第一,后面却有两三家是外国公司了。”

5年前,在家电市场一派繁荣时,张瑞敏在海尔推动了一场“革命”,其目标就是“有价值的市场订单”。围绕这个目标,海尔开始推行“市场链”。

海尔将目前仍在进行中的这场“革命”称之为“流程再造”,但事实上,这个概念并不能涵盖这场“革命”的全部。对于一个拥有3万名员工、年销售额过700亿元的跨国公司而言,在家电市场竞争已变得惨烈的背景下进行这样的机制创新,风险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流程再造,将传统的职能管理变成市场关系,这样的创新不是一纸通告就能完成的。单是企业的内部机构,海尔5年来就调整了42次。而结果是,海尔在这5年中没有卷入行业价格战,成为国内许多家电企业效仿的榜样。为此,海尔许多干部每周工作70个小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瑞敏沉吟道:“太累了。”

很多人猜测海尔以世界500强为目标,但张瑞敏却表示:“500强里还有百强,百强里还有十强,十强里还有第一。即使做到了第一,还有一个如何保持的问题。”

海尔的实践,可能把许多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变成了“传统的”、或者“经典的”。国外不少商学院都把海尔目前所做的作为教案研究。不少专家研究后都说:“如果‘流程再造’能成功的话,将会如何如何??” 对这些说法,张瑞敏微笑着回答:“还有那个‘如果’呢。”

流程再造要实现“三个零”:信息流的零距离、物流的零库存、资金流的零营运资本

记者:海尔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已经5个年头了,总体进展情况能否概括一下?

张瑞敏:我们现在和将来要做的主要是“流程再造”,我们自己把它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8年的9月8日实施市场链流程再造,到今年9月8日,一共是5年时间,以“三化”为原则,信息化、扁平化、网络化,利用信息化进行组织框架再造。我们这一阶段的“三化”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化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如物流、商流、订单信息流的整合。有人认为海尔这样做是把权力集中上来而已,其实不然。原来不集中,是因为没有信息化手段的支持。

海尔“流程再造”要带来“三个零”:信息流的零距离、物流的零库存、资金流的零营运资本。零库存首先是观念问题,企业有仓库就是错的,企业的仓库应在高速公路的货车上。要实现零库存就必须是零距离,与用户零距离。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顾客想要的,就不得不放在仓库里;库存就是这样产生的。只有实现了这两个零,零流动资金才能实现。我觉得对企业来讲,零流动资金是条生命线。

我们第一阶段搞的信息化,表面看是三个流,像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合起来,实际上使整个组织结构适应市场。信息化带来扁平化,扁平化是在信息化基础上让每个人直接面对市场。政府部门精简机构是为

了减少层次,而我们所做的扁平化已经没层次了,每个人都面对市场。这对传统的管理体制是一种挑战,能否成功则是另一回事。

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目的是网络化。成为网络化的企业,我们要把企业物流变成物流企业,要整合全社会资源,不是仅仅为一个企业而做,而是为整个社会而做。

后面我们再来做的第二阶段就是怎样把每个人变成“SBU”(策略事业单位),前一阶段是以“三化”为主,第二阶段是以“三主”为主,即主体、主线、主旨。

主体就是把每个人从管理的客体变为主体,从管理者变为经营者,打破了传统管理的经典。 主线就是所有员工围绕一条线,这条线就是从用户得到订单到使他满足,这就是一个闭环。

主旨就是每个人都成为“SBU”。这个“SBU”不是传统管理的只管干、上级给你发钱,而是自己成为经营者,比如说发货员都要变成发货经理,对自己发的货物负责到底,我们要求少了一件他要自己掏钱。每个人从自己的经营中得到收入,每个人都在经营。

如果员工相互之间都微笑而不对市场微笑,结果只能是市场不对你微笑了

记者:海尔推行市场链是受到启发呢,还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张瑞敏:美国的哈默博士1994年就提出了“流程再造”的设想。1998年,我认识到这是一个潮流,结合海尔也应该这么做,这是信息化时代重要的改革。

我们提出的市场链还受“波特价值链”的启发。但价值链局限于企业内部,我们有些地方和他的理论差不多,把事业部、本部锁定价值空间,每道工序都要增值。

市场链要求每一次传递,从生产到销售形成闭环,首先获得有价值的订单,才能进行操作。“波特价值链”主要体现在内部,而我们把市场竞争引入到内部竞争,把市场订单变成每个员工的订单。 记者:印象中,中国的企业管理并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对“市场链”也有种种非议。

张瑞敏:有人说,这种市场关系会把员工间原来的微笑变僵硬,因为同事之间变成了竞争对手。这种说法背离了企业管理的宗旨。德鲁克说过一句话,组织的宗旨是解放并动员人的能力而不是使它对称或和谐。如果相互间都微笑而不对市场微笑,结果只能是市场不对你微笑了。而且对员工个人来说,如果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这样的制度应该是最人性的。

有时我们也在想,到底会不会成功呢,应该很难。外国人来把我们的市场链做成教案,他们也说,如果海尔成功了,将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市场链不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模式,而是一种体系。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体系,曾被称为中国的管理体系的就是承包制,但承包制在农村可以,在工业上就彻底失败了。为什么?要成为一种管理体系,要具备两点,一是必须是个有机整体;二是必须体现竞争法则。承包制不具备这两点,首先不具备各种制度的统一性,不是有机的整体,所以出现光管产量不管质量的现象,最后

导致个人负盈,企业反而负亏。

传统的企业都是经营上级,而“SBU”却要经营市场。企业满足用户的要求,必须“无边界”

记者:从去年6月起,“SBU”在海尔内部就被非常强调了,在这之前好像不是这样。

张瑞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才开始着重强调“SBU。因为在这之前,部门的组织结构存在很多问题,那时精力主要放在这上面了。物流、商流整合后,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但整体结构已经可以顺起来了。过去顺不起来,相互间不支持,费了很多时间。

记者:有人认为,海尔的“OEC管理”已经是企业管理的极限,它与“SBU”有什么关系? 张瑞敏:“OEC”不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也不把市场引入企业内部,而是从企业内部把每个事情做到位,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

“OEC”不能否定,但要与市场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这个会议室,如果是“OEC”管理,那么服务人员只管把卫生打扫得干净,客人方便不方便他不管。“SBU”不同。“SBU”以创造有价值订单和用户满意度为中心,关注的是用户对我是否满意。

我刚到电冰箱总厂时,一年的冰箱产量才1万台。现在,我们一天的产量就是1万台。再靠以前的管理办法肯定不行。现在搞“SBU”,要求人、订单和收入三者一致,如果没有信息化不可能做到。

记者:像物流的张永劭,它既给海尔采购又给社会上的客户服务,这与通常企业与外部市场的关系不一样。 张瑞敏:我们提出要推倒企业内外两堵墙,因此今后不可能有边界了。现在用户的要求变化非常快,要求又非常高,企业如果划定一条边界的话,可能就很难整合到外部的资源,而单靠企业内部的能力又不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是无边界的企业。

记者:既然是无边界企业,那么职工认同企业的是什么?如何区分自己是在海尔?还是在别的企业? 张瑞敏:其实对于员工来讲,他所需要的就是把他也变成一个经营者,像一间小公司一样。他首先会问你给我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到底这家公司能盈利多少,我从盈利中可以得到多少收入。 记者:无边界类似“无”的境界,我理解这种管理思想的本质应当是所有资源都是共享的。

张瑞敏:我们是这样推进的,但推进的程度距离我们想要达到的还有距离,因为毕竟落实到具体人身上,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排斥心理。比如你让他整合外部资源,他会想,我就是最好的,谁还能做得比我更好呢?而且有时还会想,我整合别人的资源干出来,那不就显得我不行了吗?所以必须给他市场的压力。传统的企业都要经营上级,因为上级说了算,上级来肯定你干得好还是不好,决定你应得多少,但现在要改变为经营市场。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尔现在没有上下级了。您说过,原来是上级指挥下级干,现在大家都是用户的下级。

张瑞敏:对,你要经营“SBU”,你要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源,而且“SBU”各自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

现在产品本部的本部长已经不管事业部了,他管的就是创造订单,能拿回多少订单来。在他手下有型号经理,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大型号经理,他的任务是怎么规划有冲击力的产品或做其他正确的事。小的型号经理,每个人负责一个型号或两个型号。大型号经理,手里有十几个型号,这十几个型号哪些能打响?哪些应在这个地区打,哪些应在那个地区打?他像一个统帅一样负责全国的市场。具体的型号经理他只负责一个具体型号。我这个型号很好,创造了10万元的产品,但对于本部来说,10万是远远不够的,要100万,可不可以使每个型号经理都达到10万的业绩?这样10个型号就能做到100万。如果做不到,就是本部长这个大型号经理没有把做不到的型号经理经营起来。你能不能使你的型号经理都达到目标。如果达不到,你就要研究了:是他的能力问题?还是你提供的资源问题。

记者:管理上的这种变化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据我了解,直到去年,许多人思想还转不过弯来。就像你说的,拐弯时不能保证每个人不晕车。2001年干部考核,事业部有13个干部被处分,去年业绩考核如何?

张瑞敏:少一些了。 记者:是主动性强了吗?

张瑞敏:这种观念基本上开始变了。像本部长一级,原来是不理解甚至持不支持的态度,但现在一般都转过来了。比如家电行业,有些原来非常非常好,现在却亏损得很厉害。所以很多人说,我们幸亏搞了“流程再造”,否则现在再搞的话,会没有财力支持。家电行业已经微利了,再出现一些问题,弥补是很难的。 记者:所以对海尔来说,1998年意味着一次机会。 张瑞敏:对。

记者:暴露问题过多,会不会影响大家的情绪?

张瑞敏:那是肯定的。但如果你有非常明确的路线和目标,咬着牙一步步做下来,就会没问题。 记者:我们来海尔后,最深的印象就是海尔就像一所学校,教每个人做正确的事情。

张瑞敏:应该说是互教互帮吧。其实也不是你教给人家怎么做,像基层管理人员好的做法也会启发我。另外,这对于其他管理人员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可以称为脑力激荡。

好比一场足球赛,指标是一定要进两个球,但进了两个球,不等于每次进攻都是成功的。要把问题经营掉

记者:有人说“流程再造”的成功率只有20%。

张瑞敏:那还不是“流程再造”,只是搞“ERP”(企业资源计划)。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大多数企业都是这样。最大的问题就是一般的企业会找一家咨询公司来,给我做一个“ERP”,但信息化靠组织结构支持,组织结构不变的话,信息化没办法。你组织结构里原来信息的传递就是割裂的、分段的,信息不是直接畅通的。你原来就不知道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计算机不可能找出来。所以做下来后,很多企业就变成无非是原来财务报表手工来做,现在计算机来做。也有一些国际大公司到我们这儿来,说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