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三中学校简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桂阳三中学校简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bc73c208a1284ac8504375

有201名学生毕业(男191人、女10人),解放后,他们大多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干部或中小学教师,为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捷卿中学功不可没。由于办学经费紧缺及其他诸多原因,学校难以为继,1951年3月30日,校长徐森麟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并签署协议,将捷卿中学全盘移交给县工商联。县工商联公推贺仲舒为学校董事长,聘北平医学院高才生、儿科名医李锡安任校长。将?湖南私立捷卿初级中学?更名为?群力中学?报省文教厅审批,因已有同名学校备案,遂改为?湖南私立培才中学?,校址不变,仍在何家宗祠,原捷卿中学未卒业学生随班转入培才中学。

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发展形势需要,培才中学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兼招插班生)。1951年上期,学校共有五个班(三年级合班),班主任分别是雷嗣云、廖国基、李安治、邓芳祝、徐运伍;设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康乐四个教研组。至1953年上期,已有教职员工19人,在校学生215人。学校开设政治课,并建立青年团、少先队、学生会、教师联合会组织,李自修任团书记。此时校办学经费除工商联自筹外,国家也拨款给予支持,校长李锡安还将自己的部分诊疗收入义捐给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王瑞雪等)国家也给予助学金扶持。在党的教育下,师生爱国热情高涨,1951年7月,67名学生捐资62.4万元上缴中央,用于购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1月10日,桂阳县人民政府下文全面接管培才中学,学校一面在原址照常运作,一面对原桂阳简易师范(即旧鹿峰书院)校舍进行维修翻新扩建,积极筹备,搬迁易名。1953年下期迁入现址,正式挂牌?湖南省桂阳县第三初级中学?。至此,捷卿、培才两校共培养学生964人,日后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

第三章 承启待兴,上下求索(1953-1965)

1953年下期,桂阳县第三初级中学于新址正式开学。李锡安继任校长,共产党员曹牧任副校长,开始建立学校党组织。周昌日任教导主任、颜克善任教导员、李自修任团书记;颜叔涵、陈书纬分别任总务主任和会

计。全有校5个班,班主任分别是廖国基、李茂林、徐运伍、樊熙平、彭飞廉。设文史、自然科学2个教研组,组长分别是肖霦、邓芳祝。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遵照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注重学生思想教育,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心,运用报告会、讲故事、办刊物以及学英雄、树典型等形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学管理上,参照前苏联教学模式,强调教、导合一,实施教学过程的?五个原则?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五个环节?,建立健全了集体备课、观摩教学、互评互议、成绩考核等制度。领导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教改,重视教研组建设,制定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十四项措施,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学风正,校风好。1954年上学期,三中首届初三学生毕业,正巧赶上?招飞?,经政审、体检合格,李生宝等十名同学胸佩大红花,在县、校领导、全体师生欢送下,参军入伍,此事在全地区传为佳话。下学期,学校推行?劳卫制预备役?制度,师生参与劳动、体育锻炼,健身活动蔚然成风,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

1957年暑假,全县教师集中到县城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此后发动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运动,一批?出身不好?、正直敢言的学科领头人遭到揭批揪斗,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派斗争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全校22名教师中有9人被划为?右派分子?,3人定为?中右?、2人被大会点名批判。随后,又进行了?向党交心??插白旗??红专辩论??兴无灭资?等一系列?自觉革命?运动,教师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但老师们出于对党、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仍能兢兢业业地工作,学校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全地区前茅。

1958年,?左?倾冒进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9月19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遵照?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不久即全面停课,师生炼钢铁,烧红砖,办农场(开荒土90亩、划水田24亩),养猪养鸡,农忙

时还下乡抢收抢种,筑水库、修马路……直到1959年下期,教学秩序才逐步得到恢复。由于学校能把教学、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两方面的成果都很突出,经上级考核评审认可,桂阳三中被确定为郴州地区首所重点初级中学。

1960年,学校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方针,试行了小学、初中八年一贯制,推行了高速度、高质量的?双高课?(即同一单元的教材内容,一节课上完;同一年级的班次,集中一块听课)和?点拨式?教学法。这种违背客观教学规律的做法,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1962年,教育部下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学校很快终止了上述做法,恢复三年制,强调?双基?教学,文道合一,循序渐进,精雕细刻,务实求活。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参加中考人平成绩列全地区第二名,桂阳三中再次名声大振。1963年至1966年,在?四清?运动中,一些教师受冲击、处分,但学校各项工作基本上还是有序进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全地区前列。

第四章 风雨岁月,曲折前行(1966—1977)

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达,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浩劫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巨大的灾难:一大批教师被清退,?红卫兵?和造反派组织多达30余个,他们强行夺权,勒令学校领导交出印鉴,整天冲冲杀杀,四处串连发动,大字报铺天盖地。许多领导和老师受到批判斗争,有的甚至被拳打脚踢、挂牌游街示众,饱受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学校工作陷于瘫痪。1966年8月,在城各中学造反派云集三中,真枪实弹的?内战?全面升级,整个校园阴森恐怖,绝大部分师生撤离学校,直至1968年才?复课闹革命?。1969年,县革委会宣布三中停办,师生大多回原籍任教或就读,一部分教师则下放到光明、华泉、白水等边远山区边教书、边改造。之后,三中又作为县委临时党校,用来举办各种学习班、扩干会。

1971年2月5日,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五〃七指示?精神,决定迁出县委党校,在三中原址创办?桂阳县五七学校?,?为三大革命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技术人才,以适应战备和农业发展的需要?。由谈丽华任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陈玉魁、邓德云任支委,陈覃钟任教务组长;教师则根据办班需要从有关部门抽调。此后三年内,共举办了师资(小教、民师、中学理化、体育)、医生(西医、中医、妇产、兽医)、农作技术(烤烟、棉花)、农机(内燃机、拖拉机手)等短训班,培训人员达三千多人。为桂阳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下期,学校开始试招两个全日制初中班。1974年2月,城关中学连同农场并入五七学校。这年秋,初中扩招至5个班,同时开始招收高中班,学制均为两年。9月,县工宣队进驻学校,队长是湘南锰矿工人王元庆。1975年校办农场进一步扩大,有水田42亩、旱土10亩、宜林荒山30余亩,年产稻谷21000多斤,收入3000多元。学校还在农场兴建4间教室及配套的宿舍、食堂,师生分批到农场?学习?两周,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或雨天上课,晴天劳动,农忙时则集中劳动,闲时补课。与此同时,学工学军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校办工厂规模较大,购臵了车床、刨床、钻床和电焊机等设备,主要生产幻灯机、黑光灯、实验室用铁支架和学生宿舍双层铁架床等产品。学生在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增长了才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邓小平主持工作,?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随之深入展开,各行各业开始拨乱反正,步入正轨。1977年落实政策,为冤假错案平反,给原受处分的24位老师分别作出了?右派改正、收回使用、撤销处分、年老退职、安排家属就业?或?维持原议?等不同的处理。同年,知青回城,高校恢复招生,教育的春天来临。至1978年上期,五七学校历时7年,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使教学、生产、生活及校园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校风校纪、教学秩序良好,为后来桂阳三中成为郴州地区重点中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