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第3、4单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第3、4单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ceca9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4

“梨花”在文中的多处出现,所指不尽相同。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

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积累拓展 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K16 短文两篇

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两篇文章各自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设计意图:第一问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重要语句,理解作者的志向和

抱负。第二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一一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第二问应从“德馨”的表现入手,探讨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物象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可参考“课文研读”中“整体感悟”部分。应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内容生发联想,不必一一对应,答案也不必唯一。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重在思考“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和价值。讨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积累拓展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强文言文的积累。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代词。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