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会话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ed5d6f4b73f242336c5fd2

会话分析

1.1. 引言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20世纪60学科,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主旨在于揭示日常言语交际中反复出现的会话结构模式。

Harvey Sacks,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于1974年发表的“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一文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三位外,还有Charles Goodwin, Deborah Schiffrin, Deborah Tannen, Dell Hymes, Elizabeth Couper-Kuhlen, Malcolm Coulthard, Margret Selting, Michael Stubbs等人。

一般认为,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学科。 话语分析一般采用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在做研究之前一般会有一个理论作指导或者一个假设;会话分析则是要求在分析语料之前不带任何假设,而是通过观察日常会话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会话分析这一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语料的真实性。为了更大程度的反映日常会话交际原状,会话分析学派创造了一套严格的口语文字转写系统。下面我们简要的说明会话分析中最常用的转写符号。 Tom: 发话人;

(.) 短停顿(0.1秒一下的停顿); (..) 中停顿(0.2秒一下的停顿); (…) 长停顿(0.3秒一下的停顿); (1.0) 计时的停顿。这里指历时1.0秒的停顿;其他依次类推; @ 笑声;

<@ 笑声开始处; @> 笑声结束处;

: 音声的延长;有时会用“=”表示; [ 重叠开始处;

[2 同一话轮内的第2处重叠开始位置,依次类推; ] 重叠结束处;

2] 同一话轮内的第2处重叠结束位置;依次类推; . 降调;

, 微升调或平调; ? 升调; Wor- 未说完词汇(例sympo-代表发话人只说出了5个字符) (word) 转写人不能识别的话语; ((word)) 转写人对话过程中非语言信息的描述(如打喷嚏、咳嗽) [word] 研究者对话题等语境信息的描述;

——> 研究者所关注的话语(多为一行或小于一行) { 研究者所关注的话语为(多为数行)

会话分析与许多学科有关,其中包括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民族方法学、社会心理学等,因此不同的学科对会话分析的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民族方法学中点关注的是对互动过程中会话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而语用学则重点研究发话人如何操纵这些会话结构模式来实现其交际目的。 1.2 会话分析的基本单位

1

为了便于日常会话进行描述分析,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提出了一系列的会话分析单位,话轮、语对和语列就是这样的单位。

11.2.1话轮

会话在两个或者更多的人之间展开,一般每次只有一个发话人,发话人在某一时间内连续说出的话语被称作一个话轮。一个话轮可以由一到数个不同的话轮构成单位(turn-constructional unit,简称TCU)组成。话轮构成单位指任何一个可以独立构成话轮的句法结构形式,既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短语,甚或单词。发话人在某一时间内所拥有的说话的权利,称作话语权。当发话人结束当前话轮时,话语权就移交给受话人;此时,受话人应该接过话语权,产出新的话轮,从而由受话人变为发话人。话轮在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这种转换机制称作话轮转换机制(turn-taking system)。 1.2.2 语对

两个直接相邻话轮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有些情况下,在两个紧邻的话轮中,第一个话轮的出现,往往规定或预示着第二个话轮的性质,此时的两个话轮就被称作毗邻语对(adjacency pair)。Schegloff和Sacks指出,毗邻语对所涉及的两段话语具有如下特征:

1)毗邻;

2)有不同的发话人产出;

3)可按顺序排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4)类型一致,即特定的第一部分规定了特定的第二部分(或者第二部分的选择范围)——比如,第一部分为请求规定第二部分须为接受或者拒绝,第一部分为问候决定第二部分为问候,等等。

例如在(2)中,第一个话轮(第1——2行)和第二个话轮(第3行)就构成一个毗邻对:前者是问题,后者是答案。

(2)1J:I just wanted so ask you if you happen to have one or more stamp.

2 Do you by any chance. 3S: I might,Yeah. 在毗邻语对中,第一部分的性质往往制约或者决定了第二个话轮的性质,但这种制约并非是体现在句法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两部分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上。如例子,在毗邻语对中,如果第一部分是问候,则其要求第二部分也是问候;如果第一部分是邀请,则要求第二部分是接受或者拒绝邀请;等等。

毗邻语对知识语对形式中的一种类型。在有些情况下,某一语对所涉及的两个话轮中间可能被插入其他话语成分,此时就不能再称作毗邻语对了,而仅仅是一个语对(pair)。例(3)发生在少年A想购买成人专场电影票时的情景中。发话人A在第1行产出了一个请求言语行为,一般来说,发话人B应该在第2个话轮中接受或者拒绝请求。但是发话人B却想首先核实A的年龄(第2行),当得到否定答复时(第3行),发话人B才在第4行中对发话人A第1行的话语做了回答。从语义内容来看,第1行和第4行话语属于一个语对,但中间被插入另外一个语对。

(3) 1 A:May I have a ticket? 2 B: Are you eighteen? 3 A: No. 4 B: No.

2

1.2.3 语列

几个语义上连贯的话轮之间构成一个语列(sequence)。在毗邻语对中我们提到,发话人发出的话语,也可能会收到非期待的回答(即非期待的第二部分)。非期待的第二部分往往会损害发话人的面子,为了边这种情况的发生,发话人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之前,往往先用某些话语进行探听,核实实施该言语行为的可能性。这种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作准备的话语,称为前置语列(pre-sequence)。(4)中的第1——3行就构成一个前置语列。 (4) 1 A:Do you have blackberry jam? 2 B: Yes. 3 A: Okay.

4 Can I have half a pint then? 5 B: Sure.

在(4)中,发话人A为了实施第4行中的请求这一言语行为,首先在第1行中询问对方有没有黑莓果酱,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正式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从语义内容上来看,1——3行都是为实施第4行中的言语行为做准备的,因此是前置语列。因为第4行实施的事请求类言语行为,因此其前置语列称作前置请求(pre-request)。

有时候,两个本来可以构成毗邻语对的话语中间,被插入了其他话语,此时被插入的成分称作插入语列(insertion sequence)。使用插入语列的目的,多在于进行确认、求证、澄清、协商等。如(7)中的话轮2和话轮3就构成一个以澄清为主旨的插入语列。由此可以看出,语列也是由紧密相连的话轮构成。与毗邻语对所不同的是,语列既可以等同于一个毗邻语对(如7中的话轮2和话轮3),也可以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话轮,如(4)中的1—3行就涉及了三个话轮。

(7)1 A:If Percy goes with Nixion, I’d sure like that. 2 B: Who?

3 A: Percy,that young fella that uh,his daughter was murdered. 4 B: Oh yeah. Yeah.

在实际日常对话中,还可能会出现多重内嵌的情况,如(8)中,发话人在第1行提出的问题,在最后一行(即第8行)才得到回答,其中间被插入了无数的、旨在进行求证的插入语列,相对应的插入语列行号为:4—5(插入语列1)、3—6(插入语列2)、2—7(插入语列3)。 (8)1 A: Are you coming tonight? 2 B: Can I bring a guest? 3 A: Male or female?

4 B: What difference does that make? 5 A: An issue of balance? 6 B: female.

7 A: Sure you can. 8 B: I’ll be ther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