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生态文明调研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大学生暑期生态文明调研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af6acbd84868762caaed5c0

化、亮化、硬化、沼气化”五项内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⑴“净化”。从搞好环境卫生入手,彻底改善村内的环境卫生状况。 ⑵“绿化、美化、亮化”。村里通过栽种绿化苗木,安装路灯,美化了农民的家园。⑶ “硬化”。“要想富,先修路”。生态文明村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不仅打开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而且实现了农村大街小巷的硬化,彻底改变了“下雨泥泞晴天灰”的面貌。⑷“沼气化”。为了更好的处理农村的废物(农作物秸杆、杂草、菜屑、人畜粪便,生物废杂物等),提出了“改厨、改厕、改圈”三位一体的三改政策,即号召农民家中建立沼气池,实现畜圈、厕所、厨房的根本性改革,沼气不仅能照明而且还可以做饭,既解决了生活能源问题,又很好的处理了农村中的主要废物。可以说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所带来的变化决不只是农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高耸的楼房,而是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的告别。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不仅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

1.2、建设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要“修身”即人身修养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人的美丽心灵与环境之美的统一。其实生态文明村的美不仅美在青山绿水,碧瓦红墙,更美在这里人们所表现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意识。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环境的改变不仅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形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们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落后,卫生服务水平低,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生态文明创建对症下药,提出了“文明化、知识化”的目标,紧紧抓住“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契机,建立农民阅览室, 积极鼓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实现科学种田,科学致富”;同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村里组建老年秧歌队,健身操队,戏迷会,歌友会等等,村民们在这些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营造了一种乐观、活跃、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氛围。新的环境筑就了人们新的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村民们自发倡起了“革陋习,树新风”活动。村民素质的提高,

体现在村民的举手投足之间,形成了“爱知识、爱环境、爱他人、爱生活”文明的新村风。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必然也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有这样的流行话:“楼高了,人情淡了;马路宽了,人心窄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决不能用物质生产取代了人情道德。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集体劳动的那种热火朝天,挥锹扬镐的热闹场面你能亲身感受到农民之间那种友善、团结、淳朴的民风。

1.3、建设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社会的和谐即使人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活动的结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均衡和有序的产物。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两个突出不均衡就是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近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明显,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

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一方面把“产业化”作为其中心任务。要求各村必须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就是要求农村因地制宜的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抓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城乡发展的牛鼻子。因为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着农村。县域经济既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又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事实证明,生态文明搞的越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增长的越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明显。

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态文明村建设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生态文明村”模式充满了理想和智慧,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尤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提出了农村建设的新目标的大背景下,更为我们如何建设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柏林镇整体概况

柏林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西北部,沿丰乐河与肥西县、金安区相邻,距县城3公里,六舒三路自西向东贯穿全乡,交通、通讯十分便捷。辖30个村,面积89.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58万亩,总人口4.7万人。柏林镇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西瓜、田藕等农产品。主要工业产品有精米、系列弹簧、麒麟花炮、羽绒切片等。

2001年柏林镇党委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率领全镇人民扎实苦干,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种草养鹅\工程和招商引资工作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乡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镇党委政府决心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牢牢把握稳定和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个私经济,加速集镇建设,变农业大乡为经济强乡,为加快发展,富民强乡而努力。

柏林镇是全县农业大乡之一,耕地总面积65800亩,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种养业并举。粮食作物主要特色产品是优质稻谷,年种植优质中籼稻(国丰一号、丰两优1号等)3万亩,总产1500万公斤,优质粳稻(武香粳系列和武运粳系列)3.2亩,总产1100万公斤;经济作物主要特色产品有西瓜(石岗西瓜全县闻名),年种植面积6000亩,总产1500万公斤;田藕、茭白等水生蔬菜,年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600万公斤;养殖业主要特色产品有生猪,年规模饲养量6000头(不含县猪场年出栏1万头);舒城四季白鹅,年饲养量10万只;肉鸡年规模饲养量100万只。

三、柏林镇生态产业规划研究

所谓“生态产业”是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自然界生态过程的物质循环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模式,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

生态产业,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

乡镇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与纽带,它处于城市的外围,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的同时,又带动着周围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在其建设过程中,若忽略生态平衡问题,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资源肆意掠取,将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柏林镇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循环经济思路为导向,发展生态产业,是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已成为柏林人的共识。在意识上,柏林人已经有了生态文明的意识。柏林镇2011——2020年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提升柏林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财税基础,实现柏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1) 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 现代科学与农业的传统经验相结合。生态农业并不否定现代高新技术,并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与中国传统农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