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新闻评析》文本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报刊新闻评析》文本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7d1f6d25c52cc58bd6be00

第三章 深度报道作品评析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基础知识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和类型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

所谓深度报道,按《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的解释,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

(二)深度报道的类型

深度报道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篇式和多篇式两类。一般说,记者只对一个新闻事实以独立的一篇新闻稿件作深度报道,就属单篇式。但当新闻事实的所有价值不是一次性地显露出来,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需要记者连续不断地跟踪报道,或者是新闻事实涉及较多的侧面、较多的新闻线索时,可从编排上和写作上将其处理为相互关联的但又各自独立的配合性报道,我们就将这类深度报道称为多篇式。

单篇式类一般分为: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问题性报道、述评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复活性报道、开拓性报道、精确性报道;多篇式类一般分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问题讨论、立体综合式报道。

二、深度报道的写作 (一)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 1、选择重大题材,截取典型材料

深度报道是全面、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产生、过程、结果,解释其意义,展现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层次的报道方式。

从深度报道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不同于一般的动态新闻,它的题材重大:或是与社会问题、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或是社会生活中、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或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而又困惑不解的问题。如重大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和重大社会问题等,通过对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翔实、深入地报道,使人们对这些事件有更深刻、更明晰的了解。

例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第二职业怎么了》就是一篇反映现实生活

25

中热点信息的好作品。1992年,职业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记者之所以不谈第一职业而将第二职业作为报道重点,是因为随着第二职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对第一职业感到困惑。第一职业地位到底怎么样?是不是不从事第二职业就是无能的表现?人人都不顾第一职业,倾心于第二职业是否合适等等。这一切都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热点和疑点。

当然,具体表现这类题材就要靠典型材料了。这里讲的典型材料,是指能揭示事物的特殊属性与特殊矛盾,又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与教育意义的材料。

2、要有多种思维意识

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记者头脑中反映的精神产品,也是思维指向而付诸记者笔端的产物。特别是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思维方式的优化程度。也就是说,深度报道的优劣,与记者思维方式的创新有密切关系。总的来说,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有开拓型、立体型、系统型、多因果型等多种思维方式。这其中立体型思维方式尤其重要。

立体型思维方式(也叫全方位思维方式)。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记者对报道的对象,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力图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出这个事物的整体。这种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反映的事物在时间上跨度深远,空间上跨度广阔。因此,记者必须沿着横向、纵向、逆向去思考事物,能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交叉中思考和解释问题,使报道的题材充满“立体”感。

3、强化思辨色彩,揭示事物本质

深度报道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时空跨度大,对受众影响深远,这就使组织深度报道既要做到客观,又要做到目的性明确、态度鲜明、解释事物的本质。

例如,曾以报道焦裕禄事迹著称于世的新华社三位老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都已年过六旬,在焦裕禄逝世26周年前夕重访兰考,看望了当年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采访过的老人,察看了当年去过的地方,在农舍、田间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写成了《人民呼唤焦裕禄》。文章的前言写他们重访兰考的缘由。第一部分写兰考的新变化、新气象。第二部分写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还在缅怀焦裕禄。作者由此发出激越的议论:

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思念焦裕禄;群众有了困难,想起焦裕禄;群众心里感到有了委屈,也要到焦裕禄墓前来哭诉。

兰考人心目中,焦裕禄没有死。在村头、田间,在农舍、牛屋,在农村饭场,在夜半梦乡,他们似乎还在跟焦书记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广大群众呼吁焦裕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们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第三部分在交代兰考变化时,重点写干部中的腐败现象,用焦裕禄作对比,向背离群众的干部发出警示。第四部分,即最后部分,作者继续以焦裕禄映照那些有清醒头脑的干部,发出意味深长的议论:

26

“千金易求,人心难得。”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箴言,也是关系我们党盛衰兴亡的一个大问题。

从兰考到开封,我们瞻仰了曾任开封府府尹,近千年来一直活在人民心中,为人们敬仰传颂的包拯的塑像。这座新建的包公祠里,有一块古石碑,上面铭刻着开封府历届府尹的名字。人们纪念包拯,崇敬包拯,前来参观的人都要站在石碑前抚摸一下他的名字。年深日久,石碑上“包拯”二字被摸出了一片很深的亮光光的凹痕。

我们从包拯又想起了焦裕禄。焦裕禄不是封建社会的“包大人”,他自称是“人民的儿子”。包拯在开封府为官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这位妇孺皆知的“包青天”,留给后人的是几天也讲不完的清正廉明的传奇故事。焦裕禄在兰考实际上也只是工作了一年零几个月,而他却给人民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和许多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是你的儿子。” 焦裕禄的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这是一个震撼历史的声音。他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人民的儿子的英名。

这些强化思辨色彩的语言,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既深化了主题,又深深打动了受众的心弦。这一点,在深度报道写作中是不可忽略的。

(二)深度报道的表达技巧

首先,深度报道的开头就要有技巧。以调查性报道为例,它的开头要尽量写得简明扼要。美国《迈阿密先驱报》的六名记者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对两个县的漏洞百出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研究,他们把调查结果写成连续刊载的八篇报道。开头以描写一个学生入笔:

弗兰克〃史密斯今年十七岁了,看来,他的负担超过了中学生应承受的负担。

他早晨六点起床,赶到学校。第一堂课七点开始,五小时学习,中间只有十八分钟吃午饭。他传奇式地担任了一项需要全天时间的工作——架着车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这既是他的负担,又是他的骄傲。

弗兰克〃史密斯是迈阿密吉兰中学十一年级学生,他是当前公立学校数千名在校青年中一个典型代表。

他九岁时,父母离了婚,母亲和继父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于是,他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弗兰克就像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有时淘气,但经常是令人喜爱的。他学习并不刻苦,但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的老师说,他学习成绩“平平”。 弗兰克的状况,恰恰是当前问题成堆的教育制度的一个缩影。

这篇报道的篇幅很长,所谈的问题十分复杂,但其导语却言简意赅,人情味十足。读者对记者收集到的大量的例证本来可以说不感兴趣,但是却被一个学生

27

真实的困难遭遇吸引住了。

其次,深度报道的篇幅相对来说要长一些,因为它过程复杂,头绪繁多,如记者不注意表达技巧,将材料无条理地堆砌,读者肯定是会厌倦的。在结构安排上,单一事件可采用纵线为主,纵横交错的方式展开;对于较复杂的事件和问题,应在题旨的统帅下,按材料的重要程度,或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篇章结构。

另外,为了使深度报道更加吸引人,还可以用目击式的写法,用一些现场材料等。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案例评析(上)

《“欺”房是怎样产生的》 《南丹“7·17”事故初探》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