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及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及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b3d1a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d

.WORD完美格式.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1)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

(2)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 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 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WORD完美格式.

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时,要充分考查人民群众的意志,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价值。当然,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应该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产生过重大促进或阻碍作用,但决不能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陷入英雄史观的误区。

其次,要坚持阶级的观点,正确界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活动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有阶级性的,他必然是所属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和代表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避免超阶级现象,要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阶级实质。如中国古代许多帝王名臣减轻剥削、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其实质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等。再如有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去世时,在其墓志铭上写着“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要求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对此则既要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对促进全球局势缓和所作的贡献,同时也更应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的内外原因及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深刻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第三,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要挖掘历史人物的背景,如阶级、政治地位、言论、动机等,但这些背景不是衡量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依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看其活动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而这些,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据此来评价武则天就不会在其道德标准和任用酷吏上纠缠不清,于是,就有了“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结论;而在评价康熙、乾隆时就应把握当时国内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第四、要坚持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考察。相似的历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1995年高考题“(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结论分析等。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联系着,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一方面要把历史人物严格地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去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也只能以其所处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依据,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时代而苛求古人。

第五,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客观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全貌。全面的观点就是要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纵向和横向的观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纵向”就是要从历史人物活动的阶段性、持续性进行纵深的考察、阶段的分析、评价。“横向”就是对历史人物不同阶段的活动结合不同时期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横向的比较、综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这个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被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看作组成系统的著名定理,并已在目前的系统论研究者中被承认为系统问题的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观点。

(3)我们不能简单理解部分之和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形成整体,并非只是一种堆积,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WORD完美格式.

而是以某种关系结合而成的。亚里士多德只是给我们指出部分与整体存在不对应性,如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只是揭示了系统方法整体性原则的客观依据问题,而并不是说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认为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整休的系统性,而没有看到构成整体的部分所执行的只是整休赋予的功能。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主要流派。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积极的方面来看,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正式开始于1988年,90年代达到高潮。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与此前进行的两场讨论有关。一是1978年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提高了对实践的认识,引起学者们对实践的涵义、属性、要素、结构、功能、类型的全面研究,其成果之一是拓宽了实践的领域,使实践的范围不只是在认识论范围里,而且也扩展到历史观和本体论的范围。二是1985年开始的关于如何改革旧的哲学体系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现行的旧哲学体系是走了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现行的体系。在这场讨论中,学者们对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论断没有分歧,但对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等等问题,引起了较激烈的争论。总体来说,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关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对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理解,是研究实践唯物主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提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因此,他们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方面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命题,其侧重是在“实践”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行动的唯物主义”,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所引起的伟大变革方面去考虑。第二,对实践唯物主义与本体论的关系的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一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并没有否认物质本体论,从根本上说,它就是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三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四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超越本体论。第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当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反对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三是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第四,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贡献。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WORD完美格式.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 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 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答: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 无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