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ccfdbfaf1ffc4fff47accc

尽管现今的差异已经在渐渐缩小,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文化还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具体说来,陕北“穴土为窑”的居住习俗与当地稀少的降水相适应;反之,多雨潮湿的秦巴山地就无法使用土砌的建筑物,以茅草、木材和石头为建筑材料,则能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同样,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陕北沟谷纵横,当地民居基本沿沟谷带状延伸,参差错落;关中地形平坦,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乡村聚落;秦巴山地崎岖的山地,则产生了以星散分布为主的聚落形态。另外,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形式和材质,比如陕北的窑洞就是源于垂直节理发育的深厚黄土地貌,而陕南山地丘陵就地取材主要是石头和木材。

最后,地形以及所处的区位直接影响了区域交通状况和城市发展,从而影响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最初的城市都是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开始发育的,一方面的地形平坦,另一方面适宜农业生产。所以,这些地方的城市发展迅速,文化发展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 2、生产方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下的文化呈现不同状态,直接影响到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在陕西,这种因不同生产力水平而产生的文化地域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自北向南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生产类型也不同,这为陕西三大文化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游牧、半农半牧的生产制度与辽阔单调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陕北尚武、质朴的文化特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旱作农业方式促进了关中民众敦厚、稳重、保守、固执群体性格的形成;多山、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下,茂密的植被与稻作农业方式,使陕南地区产生了信巫重鬼神的民风和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则使得民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关中平原土地平衍,沃野千里,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足的生活,使关中地区的风俗接近中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迫使当地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风俗,如婚俗主要着眼于经济交往内容,丧葬从俭和速葬等,陕南谷地与低山丘陵地区,发达的稻作农业与丰富的物产,使得当地“风土物产近于江南。”②而在高山老林地带,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其风俗自然保存了较多的原始特点,如婚俗中的赘婿、招夫养子等。

① 张晓虹.《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 人文地理 ,2000. ② 陈亦禧《益州于役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

5

3、行政区划

政区往往是某一地区自然、人文区域的综合反映,周振鹤曾论证了宋代的路一级政区与人文地理区域相吻合①。这是因为政区形成后,往往也会反过来对区内的文化现象进行整合,在区域内主流文化的压力下,不同的文化会变得同质化。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将汉中从巴蜀地区划归陕西省管辖,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此后,陕西高层政区建置一直相对稳定,陕北、关中、陕南共存于同一高层政区中。在政区的整合下,内部文化现象从歧异极大发展到清代以后相似性逐渐增强,与周围的三晋、巴蜀、陇东文化已有明显的差异。就是说,尽管陕北地邻山西,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近,但在政区的影响下,当地风俗已与山西有相当大的差异,同样陕南融入了关中地区的文化,与巴蜀文化也产生了差异。可见,在高层政区的整合、规范下,陕西已开始成为具有更多相似性的文化综合体②。 4、交通条件

文化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不断接受区内主流文化元素施加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邻近地区文化现象的浸染。但是,文化区能否接触到异质文化关键是看其能否被有效的传播和接收,而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交通状况的好坏。总的来讲,在交通发达的地区,或者说地理上往来便利的两个地区之间,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更容易发生反应。尽管在自然这一要素的地形状况中已经提到交通对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陕西来讲,交通因素在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主要源于陕西南北跨度大,加上秦岭阻隔,使得南北交流存在极大不便,而交通作为文化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通道,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陕西各文化区中,陕南区处于南、北过渡地带,不仅是亚热带到温带的过度,更主要的南北方联通的交通要道。汉中地区向来是联系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的重要通道,历史上,通过秦巴山地,连接秦蜀间的褒斜、子午、陈仓、傥骆道都以汉中作为中转站。与北部关中平原和南部四川盆地频繁的交通往来,使得汉中明显带有秦蜀文化交替影响的痕迹,比如方言,汉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但语音、用词等夹杂着中原官话。陕南文化区的商洛地区在文化上与汉中略有不同,商洛位于陕南东部,在大多数情况下或北属关中,或东隶豫西,与鄂西北并无行政

①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M].香港:三联书店,1993.288—291.

② 张晓虹.《陕西方言格局的形成及其历史地理背景》,载《历史地理》第十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牵连,政区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只能来自关中或中原地区。但是,其带有一定程度的楚地色彩,最可能的原因显然是由于这里是北上关中、南下荆楚的捷径。可以说,商州道一直是关中与荆楚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通道。正因为此,商洛地区才不可避免地受到荆楚文化的影响,带有荆楚文化的色彩①。 5、移民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当具有某种特定文化的人群在迁移时,同时将原居地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这些文化特质不仅为移民在移入地所承袭,还会在潜移默化中为当地人部分接受,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出现融合,形成新的分布区,这种现象在文化地理学中称为迁移传播。迁移传播只有在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才能产生。

对陕西省内文化区的形成,以影响最大的清代陕南的移民为例,由于历史时期陕南秦巴山地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因此,清初的移民基本上属于占据式移入。此次移民来源地除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外, 主要是湖广、四川、江西、安徽、河南和江浙等省区。其中, 除河南为中原地区外, 绝大多数都是南方各省区, 人口迁移呈现出由南向北的态势, 这是此次陕南移民的一个显著特点②。在移民大量分布的地区,无论是语言、风俗、民间信仰都深深地打上了原居地的烙印,例如,丧礼中的打丧鼓、唱孝歌,婚礼中的以鹅代雁,民间信仰中的对楚地水神杨泗将军的崇拜,尤其是西南官话的楔入等,都使当地文化景观大为改观③。

三、结论

总之,陕西地域文化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陕北文化区、关中文化区 和陕南文化区,这三大文化区的划分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确定的,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文化景、现象和风俗习惯。比如,陕北的黄土高原景观、窑洞民居,淳朴、独立、尚武的性格和文化;关中的“八百里秦川”,发达的旱作农业,踏实、认真的民风;陕南的秦巴山地、温暖湿润的气候、稻作农业、迷信鬼神,等等。这些地理文化的差异都有其特定的形成机制。

从自然地理和经济类型来看,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农业生产等差异在根本上对文化区范围进行了界定,因为地理单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行政区

① 张晓虹.《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 人文地理 ,2000.

② 薛平拴. 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1) : 99~119. ③ 张晓虹.《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 人文地理 ,2000.

7

划来看,无论是因为军事安全,还是政治管理的需要人为的政区划分对区域内部的耳文化现象有一种稳固和整合的作用,加强了人们对内部文化的认同;交通条件虽然和文化区本身并没有十分直接的关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文化区的区域特色,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产生影响;移民因素对文化区的影响则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更为直接的改变文化区的原有特点,甚至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区,扰乱了由自然地理分异与政区整合共同作用下有规律分布的文化区,使陕西文化区域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不规则的特点。

参考文献:

① 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② 史念海.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③ 张晓虹.《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人文地理,2000. ④ 张晓虹.博士论文《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1997.

⑤ 卢云.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J].历史地理.No.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0.81—92.

⑥ 陈亦禧《益州于役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

⑦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M].香港:三联书店,1993.288—291.

⑧ 张晓虹 《陕西方言格局的形成及其历史地理背景》 ,载《历史地理》第十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⑨ 薛平拴.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 16 (1):99~11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