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d301956f1aff00bfd51e0a

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论文摘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改变观念 激发兴趣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尤其是“脱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我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现在很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课标》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只是考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强化“名著速成”,应付考试要求,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

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三国演义》。

2、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现今时代,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三国演义》等,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教给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在读上下功夫

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再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四、促进主体阅读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名著阅读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讨论后将阅读计划安排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要读哪几本书,如何读,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同时,建立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规定学生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学生每天要把读到第多少页的页码填写在班级公示栏的“名著读书进度表”。

五、搭建阅读平台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1、“手抄报”设计大赛” 2、开展朗诵比赛3、读书笔记展评4、“课本剧编排”。5、即兴演讲6、开辩论会。教师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名著、阅读名著,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让我们守住“名著阅读”这棵幼苗,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沐浴着阳光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同行。

周至县第七中学 刘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