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bde853243323968011c922e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曾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手法,一直探索“国民性”问题,他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的题材的小说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迷茫彷徨,穷愁潦倒的生存状况,并描述了他们所具有的: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关键词:知识分子 封建思想 资产阶级 觉醒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中国的各种不同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鲁迅小说有一大部分描写和封建社会有关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分为两小类: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地位卑微的下层知识分子。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下层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关注。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孔乙己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孔乙己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不仅表现在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也表现在短衣帮对他嘲讽,但是最能表现出孔乙己一生不幸的是孔乙己的预迂腐和麻木不仁。

陈士成是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经历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这种人如果穷困无聊了,那就更要修破书,擦古瓶,读相谱,怀祖德,甚至于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现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

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他的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你也许会觉得他可怜、活该,是自取灭亡,谁让他那么贪心。可是别忘了,他所有对科举道路的贪婪幻想是被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刺激出来的。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终于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下巴骨也在他的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笑吟吟的现出笑影,终于听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最后,有人在湖里发现一具尸体。陈士成的一生,除了可悲之处外,就只能看到封建思想渗透下的封建文人的心理变态了。

孔乙己和陈士成,他们都是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害者,作者对他们描述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同时有揭示了封建教育吃人的本质。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完全堕落,满脑子男盗女娼。作者对他们是极尽的嘲讽和戏谑。

《肥皂》中的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诓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身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腹心给泯灭了。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更是新久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起名“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宏论,但却是个不写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他教课的动机的“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了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

鲁迅所写的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以上两种类型,即受害者和维护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而反封建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因此在鲁迅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写了大致三种类型:即革命者,投机者,消沉者。

夏瑜这个出现在《药》中的革命知识青年,不仅牢头无法理解,茶客也说他疯了。老百姓拿他当人血馒头的原料,甚至他的母亲也不明白,因为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是可悲的,夏瑜虽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但却是孤独与寂寞的。鲁迅在这里揭示出了旧时代中华民族的可悲性:“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2]我们从华老栓全家的无知,和茶馆里花白胡子,驼背,康大叔等人对夏瑜的死的麻木上,可以形象的感触到,如果再不进行思想启蒙的话,这种为革命流血的志士,就不会被人理解,当然在思想启蒙的治疗的中间,“也不免夹杂些讲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希望。”[1]鲁迅从写小说的伊始,就对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变革时代人们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又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变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特别是夏瑜这样的人,更应该去做社会发启蒙这和先锋,所以鲁迅在写到夏瑜死后,在他的坟上多了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这就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是斩不尽,杀不绝的,就有如在黑暗中多了一点星火一样,给人以希望。

假洋鬼子,是一个被讽刺的上等人,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投机者。他留过洋,可是在他留过洋之后,回国第一件便是装上一条已经在留洋期间就剪掉的大辫子。革命一开始,他便将长了一尺多长的辫子拆开了披在肩上,可谓易守易攻,投机到了极点。他整日里和那些遗老、地主、买办们接近,目的就是想投机。假洋鬼子整日往赵太爷家跑,进而去接近那些有头有脸的上等人,同时他还给自己装上一条假辫子,以便更容易让赵太爷之流接纳他。鲁迅先生之所以要写像假洋鬼子这样的投机人,目的就是想通过揭露假洋鬼子之流的投机面目,进而警惕世人。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而在这些人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随着岁月的考验,生活的磨练后,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们又全都消沉了。这类知识分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其实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意志薄弱的悲剧。

《在酒楼上》是一篇充分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吕纬甫这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吕纬甫,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和天天的朋友曾经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并且还英勇地去城隍庙内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这一连串的壮举都可以证明年轻时的

吕纬甫是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所以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治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昔日的吕纬甫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消沉后的他,竟然千里跋涉回故乡去为一个三岁时便死去的弟弟迁葬。他的这种状况,按他自己的比喻说“像一只苍蝇,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走了,但是只飞了一个小圈,便又飞回来了”[2]。与吕纬甫相比,魏连殳所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的矛盾尖锐。如军阀与人民,军阀与军阀等等,再者是魏连殳的个人生活细节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魏连殳称母亲为老太太,在他当了师长的顾问后,污蔑为老家伙。对孩子们也由过去的爱护变为戏弄,甚至会花钱买孩子们狗叫,磕响头等。魏连殳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思想感情极复杂,性格独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昔日有过民主意识的觉醒的战斗过的知识分子,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再加上自身的意志薄弱和生活的困倒,一步步的消沉直至最后的毁灭。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最突出的。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也是由一个正常的进步人士变为一个病态的消沉人士。小说中的N先生是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化身,他以头为例,激动讲述了头上的辫子与自己的一生的遭遇,进而让人们感到辛亥革命不彻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致使像N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抚今追昔,发出无限的感叹。

方玄绰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是他却决不会去想怎样抗争,而是总用差不多的思想老说服自己得过且过。即使是生活上困难重重,他也是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态度,甚至会去赊上酒来进行自我安慰。当然他的心情也不真是那么的平静。虽然方玄绰有觉醒的一面,可是在小说中,更多的是讽刺他消沉的一面,对于生活中的切身矛盾,他只是口头上的不满,欠薪不发,生活落魄,他也不参加同事的索薪斗争。他坚持自己的哲学和为人。走投无路时,他就一步补麻醉自己。方玄绰的形象是:庸俗、软弱、自私、麻木,虽然他曾经有过觉醒和作为,但最终还是在黑暗现实的重压之下失去前进的信心,乃至消沉堕落。《幸福的家庭》所写的是一个为了挣几个稿费养家糊口的穷困的文学青年。他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决定构思一篇名叫《幸福的家庭》的小说。可是现实的残酷打破了他的白日梦,作者用这种笔法善意的嘲讽主人公的虚幻的理想。

涓生和子君是《伤逝》中的主人公,他们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大胆的追求着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他们不顾封建势力和世俗的偏见,冲破封建牢笼,结合在了一起。然而女主人公却由于与涓生同居后便不再学习,白再思考,整日里不是回忆过去两人热恋时情景,就是忙着做家务。生活使子君变的日渐空虚、庸俗、更甚至于是麻木不仁。南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同时将他自己最纯真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可是当与子君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后,他便不再满足于爱情生活了。他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应该是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然,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会凝固.然而,由于涓生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连涓生也不知道怎样去更新他们的生活。直到涓生失业后,他竟然错误的将一切是非都推在子君头上,是子君束缚住了他的发展空间。于是涓生提出与子君分手,分手后的子君依旧是处境艰难,无奈的他只有带着悔恨回首往事。而子君又被重新推回到了以前的封建牢笼之中,不久之后,他便“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产生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二人对现实没有足够认清,同时他们的奋斗目标只停留在了“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上了。所以一旦他们走到了一起之后,便失去了奋斗目标,外加上涓生的自私,与子君的怯弱,最终导致他们分手,直至毁灭。鲁迅写这样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