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要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育学》复习要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c3aee10700abb68a882fb20

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简要评价:三种观点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理论上行不通,实践上有害。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因素。作用: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基础。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最初的可能性。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④不宜过分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2】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作用:

①环境使遗传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年龄特征:①这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②总体性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初中教育任务:①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②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青春期教育。③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④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⑤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5.青年期的心理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年龄特征:①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②青年期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从准备投入向正式投入社会转变的时期。③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

【2】高中教育任务:①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②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3.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4.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5.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价格。 6.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8.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2.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3.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的原因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一种精神状态。

14.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1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6.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 9 -

17.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 19.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0.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素质教育运动。 22.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个人本位论的认识。

23.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4.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注重社会需要。

2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2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27.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培养目标。

28.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29.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30.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32.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3.我国的教育目的不同时期的表述

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

3.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5.全面教育:即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思考题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观点:①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②旧式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

- 10 -

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证。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1】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2】五育”之间的联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指导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③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④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⑤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总之,“五育”在实践中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4.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基本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对象的全体性。面向全体国民,面向全体学生。

②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③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能力教育,为人生打基础。 ④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 ⑤教育价值的多元性。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的。 6.简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根本所在。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④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等都要创新。

7.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2)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3)加快教育发展,缓解教育压力。(4)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完善督导评估。(6)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7)改革用人制度。(8)加强领导,共同努力。

8.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出现的误区(补充)

①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②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必修加选修)

③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④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是对素质教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教师首先是学生的知识传播者、智慧启迪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⑤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 11 -

⑥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考试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⑦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学习、刻苦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9.简述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观点:张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和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也即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只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2】社会本位论。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简单地说,社会本位论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只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3】教育无目的论。观点: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

10.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1)对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超越式教育。(2)对现存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3)对应试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4)对素质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

11.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两者并不排斥:(1)全面发展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培养独立个性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独立个性。

12.现在,一些家长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

请运用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

(1)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关系密切,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2)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面,但把艺术教育看成是单纯的“特长教育”,把“技能”“技巧”的培训放到主体地位,从而放弃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就会妨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3.试剖析当前教育实际中对教育方针的背离现象及其原因。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实教育对教育方针的背离表现主要有:一是背离了教育的公平性;二是背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三是背离了培养人的基本途径。

当前教育中诸多主要问题的根源就是对教育方针的背离。如封闭教育,背离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培养途径;对人的素质的片面培养,背离了教育方针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实际对教育途径与人的素质结构的背离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背离。

14.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补充)

(1)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

(2)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自觉选择与行动。以训练发散思维来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中,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解放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生成,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4)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记忆、理解、运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与融合。设立相应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使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