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要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育学》复习要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c3aee10700abb68a882fb20

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28.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

6.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

7.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三、简述题

1.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①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②历史性。德育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③相对独立性。

2.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3.德育的任务有哪些?

①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4.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4)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试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又具有多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

(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

(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情是内部动力,意是精神力量,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

(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

- 29 -

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要在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另一方面,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8.简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9.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3)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实际锻炼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10.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①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③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④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德育行为的养成;⑤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②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④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⑤坚持知与行的统一;⑥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12.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有哪些?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班主任)。

- 30 -

3.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性班级活动)。

4.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法)。 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7.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操行评定)。

8.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9.班主任做好操行评定的要求:(1)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2)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3)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

10.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11.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2.班级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

13.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4.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共同目标)。

1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6.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18.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19.传统的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20.班级管理的功能: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1.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22.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平行管理)。

24.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目标管理)。

25.将传统的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以一种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这是班级管理(目标管理)模式的核心理论。

26.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7.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8.平行管理理论是(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来的。

29.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3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31.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决定,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 (放任型)。

32.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 (民主型)。

33.班会的特点: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主题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3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35.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

- 31 -

36.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37.班级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38.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名词解释

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2.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3.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三、简述题

1.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②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③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④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2.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④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求:一是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联系起来;二是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三是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四是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况。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要求:一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二是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形成良好班风。要求:一是确立班风目标。二是培养正确舆论。三是强化行为训练。四是加强榜样示范。

【4】加强班级常规管理。一是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二是建立组织体系。三是坚持一贯的培养。 【5】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要求:一是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二是认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三是加强教育和引导。

【6】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把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教育?

【优等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特点:①优点有: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②缺点: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措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措施:A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B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特点:①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②自卑、复杂感强;③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④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⑤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措施: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5.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