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c4fed3767ec102de2bd8913

十四点原则

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纳伊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条约规定:斯特鲁米查归属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属希腊、南多布鲁查归属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军队不得超过3.3万人,而且不能拥有海军。保加利亚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5.5亿金法郎。《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色佛尔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放弃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切权利,东色雷斯和爱琴海岛屿归属希腊、罗得岛与多德卡尼斯群岛归属意大利,土耳其海峡实施国际共管。土耳其须承认亚美尼亚独立,承认库尔德斯坦向有自治权。协约国杂土耳其八六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处于协约国监督下。土耳其军被水平不得超过协约国规定的范围。土耳其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特里亚农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匈牙利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5万人,境内多瑙河由协约国管制,匈牙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2亿金法郎。《特里亚农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洛桑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一战后,土耳其民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新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的破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 杨格计划

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由于德国税收饱和,在其要求下,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议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前30年平均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受并管理赔款问题,取消德国的铁路与工业证券,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使德国赔款商业化。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洛迦诺公约》

2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边界保证与仲裁协定。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签订了《莱茵保证公约》以及7个条约,统称《洛迦诺公约》。该条约保证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法德以及比德边界安全,遵守莱茵兰非军事化的规定,约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各国间的分歧,英国以及意大利作为公约的保证国。其他条约则约定了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之间 的边界保证。后由于德国进军莱茵兰地区,公开违反条约规定,《洛迦诺公约》废止。 《非战公约》

20年代法美两国发起的、旨在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订立的国际条约。又称《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协定》。因为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以及法国外长白里安发起,故名。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署条约,提出禁止将战争当作解决国际纠纷的工具,各国只能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但是,条约并没有对侵略者以及违反条约者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因而在实践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非战公约》订立后,先后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条约。

.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的公约。全称《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在第一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三条是规定程序问题。《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

斯托雷平(1862-1911):

俄国反动政客。1906年任内阁总理,次年发动“六三”政变,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1912)。任内施行“先安内后改革”的方针,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取缔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实行新土地法,规定农民退出村庄;培植沙皇制度在农村中的支柱——富农阶层。1911年被社会革命党人刺死。 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基诺夫事件

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州书记基诺夫遇刺身亡,全国人民无比愤怒要求严惩凶手,斯大林同莫洛托夫亲自过问此事,许多领导人因此事而受到牵连和遭到迫害,苏共借此修改了苏联的刑事诉讼法。基诺夫事件使1933年的大清洗运动不如高潮,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甘地主义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但由于这种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有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凯末尔:

土耳其总统(1923-1938)。出身于塞萨洛尼基(今属希腊)商人家庭。曾参加青年土耳其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高级军职。1919年起领导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任安卡拉大国民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成国民政府。1923年创立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首任总统。执政期间,实行行政、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并开始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对外争得对两海峡的主权。1934年被授予“阿塔图尔克(”土耳其之父)为姓。著有《走向自由之路》、《国民革命》等。 凯末尔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1918.10.30)后,面临着亡国的民族危机。1919年9月4~12日在锡瓦斯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1920年苏丹政府于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继而于8月10日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时确认“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苏丹政府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决定废除苏丹制,从此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封建统治 。1923年2月伊兹密尔经济大会通过《经济公约》,制定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兴起

金本位制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以黄金为等价物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狭义的金本位制仅指金币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19世纪末期,金币本位制为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英、法、比、荷等国改行了金块本位制:德、意、奥等国和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改行了金汇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和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放弃了各种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

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16日,协约国代表们在热那亚唾沫飞溅,十分恼火。 他们聚会讨论欧洲的财政改组。他们希望强迫苏维埃俄国偿还沙皇的债务。在热那亚的会议几乎尚未开始时,协约国惊悉德国和苏联代表正在附近的拉已洛会谈,甚至已签订一项新条约。德外长沃尔特-拉特玲和 接替托洛茨基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达成协议。德国同意成为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