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c6dd734ee06eff9aef807ab

《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陈一梅

(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史论系,上海 200444)

摘 要: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被认为是帖学的鼎峰之作,它

的作用没有其他任何单张法帖可以匹敌。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艺术精妙绝伦,也是因为历史赋予了它更多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兰亭序》在唐代文本流传、摹拓经过、刊刻状况、受重视程度等事实的披露,阐述了《兰亭序》对唐代书风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兰亭序》作为唐代文化艺术正统审美标准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兰亭序》、文本、摹拓、刻石、以书取士、影响

按照文献记载,《兰亭序》当在东晋的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就已经诞生。但是从永和九年至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出现以前,其间约经历了一百六十年左右的时间,却没有任何关于《兰亭序》的文字记载存世。《兰亭序》其文其书,都是在唐代才有可据的文字记载和可见的书迹流传(我们可见的只有唐临摹本)。因此,《兰亭序》与唐代的密切十分关系,确实是我们研究《兰亭序》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

最早关于《兰亭序》的文本出现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中,时间约在梁天监元年

至普通二年间(502-521)。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中所录《临河叙》文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①(附图1)

欧阳询所主修的《艺文类聚》,成书于武德七年(624),也节录了《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

1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②所录文字(不全)已与现在通行版本同。完整的《兰亭序》文本,最早记载的是《晋书?王羲之传》,时间是648年,所录文字与现在通行版本同。③

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为“伯二五四四”敦煌文献写本《兰亭序》,序文内容与现在通行的《兰亭序》(个别字不同)基本相同,时间大约是在唐初。但没有具体时间,或许比《晋书?王羲之传》还早些。敦煌写卷中还有多个《兰亭序》临写本,但都较短略,不超过四行,内容都与现在通行文本相合,当都在《晋书》之后。(附图2)

由于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书法,使得李唐王朝一直以摹拓、法习、收藏王书为雅尚。据传,早在李世民为秦王期间,已派萧翼赚取兰亭,何延之《兰亭记》有详细记载。④

《兰亭记》认为此序永和九年王羲之所书,因右军自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传弟子辨才。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访募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辨才处,凡三召之而不出。于是房玄龄荐萧翼智取《兰亭序》。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兰亭序》遂入昭陵,只留赵模等所拓本在人间。何延

之《兰亭记》成为后人追溯《兰亭序》历史的重要根据,备受关注。

与何延之《兰亭记》相比,刘餗《隋唐嘉话》的记载要简略得多: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智果从帝借搨。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乃知在

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禇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⑤ 关于何延之《兰亭记》与刘餗《隋唐嘉话》观点的出入,宋姜白石进行了

比较:

按刘餗传记与何延之不同,何谓王氏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永付弟子辩才;刘谓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永所得,太建中献之。隋平陈,或以献晋王,

2

王即炀帝,帝不知宝,僧智果借搨因不还。果死,弟子辩才得之。何谓太宗使萧翼诡取;刘谓太宗见搨书惊喜,使欧阳询求得之。据何说,太宗得《兰亭》在即位后;刘谓以武德二年入秦王府。何谓太宗末年从高宗乞《兰亭》从葬;刘谓高宗从禇遂良之请。何谓辨才之师智永;如刘所言即智果矣。⑥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命令拓书人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赵模、汤普彻、薛稷等人,摹拓以赐近臣。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唐何延之《兰亭记》则云:“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⑦《墨薮》:“尝令拓书人汤普徹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普徹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⑧

此后,《兰亭》真迹陪葬昭陵,《墨薮》还记:“《兰亭》一本相传云将入昭陵。又一本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⑨(附图3)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曾记唐末温韬盗昭陵之事云:“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锺、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⑩温韬掘墓得锺、王墨迹事,还见于《江南馀载》,其卷下记:“进士舒雅,尝从郑元素学。元素为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锺、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11郑元素曾从温韬乱,为五代时人,《江南馀载》当出宋初人之手。欧阳修之记,可能来源于此书。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亦载有温韬盗发昭陵,《兰亭》复流落人间事。

根据上文文献,《兰亭序》的出现与

消失都发生在唐代,而且都与唐太宗有关,由他“赚取”,陪他入葬。并且在唐末还可能发生过温韬盗取昭陵的事件,《兰亭序》遂流落人间。虽然这些记载似乎有些离奇,但传世文献仅限于此。

目前存世宋前临、摹、写本存世墨迹本主要有以下几种:兰亭八柱第一本(虞世南摹本)、兰亭八柱第二本(禇遂良白麻纸摹本)、兰亭八柱第三本(冯承素摹本)、唐褚遂良临本(黄绢本)、唐褚遂良摹本(明陈鉴仿本)、唐褚遂良摹本(清梁章钜藏本)、唐写本。前三本较为可靠,后面几本当都为宋以后仿本。前三本中,又以冯承素摹本为最,最可能接近原迹,也是我们目前研究与临习《兰亭序》的主要参照对象。(附图4)

3

关于《兰亭序》刻石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最早的刻石据说在东晋就存在。“其三则定武本者,乃江左所传晋会稽石也。自晋至钱氏末,天下既大一统,而定武在富民之家,好事者厚以金币,从会稽取之而藏于家,未知在熙陵时欤,在定陵时欤,世罔得其始末。”12

清王澍《竹云题跋》云:“《兰亭》摹拓始于隋之开皇”,据说隋代有三种刻本,开皇刻本见诸文献记载的有二种:1、开皇十三年本。《二百兰亭斋金石记》有吴云跋:“开皇本两种为世所希有,其十三年本得于吴门毛氏。”《金石文考略》卷三:“开皇十三年岁次壬子十月模勒上石,高颎监刻。”此本邢子愿来禽馆曾有摹勒。2、开皇十八年本。《二百兰亭斋金石记》有吴云跋:“吴下覆刻开皇十八

年本:□作崇,欣作□,僧字押左,‘亻’旁几无,帖内无丝界。十八年本得于吴江杨龙石(澥),龙石得于秀水王氏,王氏得于同邑李氏。李名光英,号子中,康熙时人,著有《观妙斋金石文考略》,内载所藏开皇十八年本,即此帖也。”《金石文考略》卷三:“开皇十八年三月廿日,无某人监刻。”明董其昌也是《兰亭序》的大藏家,他也曾收藏过开皇本(开皇十八年三月廿日):“《兰亭》石刻有《隋开皇本》,在唐太宗命萧翼取之辩才摹刻传世者之前。余家有之。今归京师友人。

13

此外定武本不胜记。”(附图5)

另据《二百兰亭斋金石记》清沈兆霖跋:“开皇本《兰亭叙》但于各家著录中见之,从未寓目。兹二百兰亭斋主人出以见示,其字形较各本差大,较定武尤肥,此外皆与定武本合允矣。其为祖石也。”《竹云题跋》卷一则曰:“此海宁陈氏所藏,字类定武而少肥大,中间合缝处“僧”字上有“骞异”两字,乃满骞朱异合缝矣,定武所无,盖开皇本也。”根据这些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猜测所谓的“开皇本”应该是肥本兰亭。袁桷延祐七年《秘阁续帖刘无言双钩开皇兰亭》题记云:“开皇真本,后由榷场复入德寿御府,号《神龙兰亭》”14,“开皇本”当为神龙本的摹刻本。

另据《兰亭考》所录吴说跋语:“《兰亭修稧前序》世传隋僧智永临写,《后序》唐僧怀仁素麻笺所书,共成一轴。永嘉太守待制程公见赏叹刻之乐石,与天下后世知有兰亭笔法者共之。虞禇辈多临《兰亭》,而永师实右军末裔,颇能传其家法。故此书活动宛有回鸾返鹄之意,较之世间石本,何啻九牛毛耶。怀仁唐书僧,号能集右军书者,首尾映带诚为尤物。”15

吴说进一步提出传世《兰亭序》为智用所临写。张嵲跋也云:“《兰亭》所传,智永与唐诸公临摹者也。”16智永名下不仅有临本,还有刻本。在其名下的刻本不止一本,首先,开皇本被认为是其临本的刻本。现所传拓本后刻“开皇十八年三月廿日”款的,因为帖尾的年月小字与智永《千字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