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c6dd734ee06eff9aef807ab

真书类似,普遍被后世认为是智永刻本。此本传世最旧的拓本现藏辽宁博物馆,曾为清内府旧藏,后有明董其昌长跋。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则认为开皇《兰亭》应为僧智果所摹刻:“又开皇兰亭石本,拓墨沈古,较肥瘦定武本自含别意。大都典厚中时一宣曜芒角,内岂字山头带起,圆浑有虫篆之妙。案《兰亭考》禊帖真迹乃隋内府物,炀帝为吴王时,僧智果就王借出临摹不还。后传至辨才,为萧翼所赚。则此刻意亦智果辈经营拓石耶!”17

关于开皇本刻本的真实性,翁方纲有过详密的考据,并得出结论 “所谓开皇十三年、开皇十八年之《兰亭》刻本者,恐皆是子虚乌有之类耳”。18

目前唐石宋拓的说法为不少学者所接受。桑世昌《兰亭考》中出现有多种唐拓本名称,如唐古本、唐刻板本、唐刻本、唐勒石本、唐拓赐本等。卷五载:“天禧中相国僧元霭曾进唐勒石本一卷,卷尾文皇署‘敕’字,傍勒‘僧权’二字。体法既臻,镌刻尤工。”19碧岫野人赵桎跋定武《兰亭》帖云:“此文自唐明皇得之真迹,刻之学士院,人间不复见。朱梁篡窃,辇至汴都,耶律德光破石晋,此刻渡河。帝羓既归,与輜重弃之杀胡林。后置之州治,遂曰‘定本’。”20

《妮古录》:“唐太宗《兰亭》用玉石刻之。文宗朝舒元舆作牡丹赋刻之碑阴。熙宁间薛绍彭闻公厨有石用以镇肉。取视之,乃刻牡丹赋于碑阴者。遂易之以归长安。大观中,诏取置宣和殿。或云置睿思东阁之壁。或云置艮岳玛瑙亭。靖康之乱,尚方珍宝悉归胡辇,独此石虏所不识,遂弃不取。建炎初高宗驻广陵,宗泽居守东都见之,遣骑疾驰进行在,未逾月,狄复南寇,大驾幸浙,仓卒失之。绍兴中密旨搜访,竟不获。”21

《铁网珊瑚》载《兰亭定武本》王彝跋叙述定武刻石之流传:“唐石刻《兰亭》,在石晋时契丹入中国,遗落魏郡,至宋守臣始以献于朝。徽庙甚宝惜之。已而女真复入中国,挟之以去。此石两遭夷狄之祸,而墨本尚存,当为中国千万年宝也。洪武壬子秋,稽岳王彝识。”22,清王澍《竹云题跋》:“唐文皇见搨本求真迹,真迹乃出,命廷臣临摹分赐诸王大臣,选逼真者得欧阳本,刻置禁中,所谓定武本者是也。”23

这些资料记载虽然互有出入,但都认为有唐代刻石的存在,主要还是源于宋人记载,未见唐代记载,所以未必可靠。刻本系统中最为著名的是定武兰亭,据传是据欧阳询临本所刻。与神龙本相比较,定武《兰亭》体

现了不少欧阳询的笔法。从整体上看,定武本减弱了笔划粗细的对比,神龙本中纤细灵巧之笔在定武本中被改变为圆劲厚实;神龙本中大小参差的字之安排在定武中又被摆布得更加“规矩”一些,那流盼传情的风韵也变得有些端庄起来了。而这些恰恰体现了欧书质朴的特点。至于从细微的点画上看,神龙本多露锋,定武多敛锋,若一钩、一撇、一横、一捺,冯本多以尖笔挑剔出之,起笔顿按明显,定武则多以藏锋钝笔而成,顿按则含蓄其内,这与欧阳询质实的书风正好吻合。若将神龙本与定武本相比较,一潇洒,一凝重;一活泼,一庄重,趣味是不相同的。但欧阳询毕竟又是“临书”,而不是自己创作,所以,王字的清朗秀逸之气依然是其主导风貌,这样,欧阳询“掺以己法”临出的《兰亭序》便增添了一种

5

柔中见刚的独特风味。或许这正是定武本中十分著名的主要原因。(附图6)

在刻本中,定武本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目前存世的重要刻本拓本有吴炳本(定武本“湍、流、带、右、天”五字不损本)、定武兰亭真本(定武本五字损本)、独孤本(定武本五字损本)、赵子固落水本(定武本五字不损本)以及游

24

似藏拓本多本。 这些存世的刻本拓本,也是我们研究与临习《兰亭序》的重要参考资料。

唐太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帝王,还是颇有成就的书法家。特别是在他统治期间,作为一国之主,大力提倡王羲之书法,树立起了正统的审美标准,对弘扬王羲之书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附图7)

贞观年间,社会安定,日益繁荣,一切制度也渐具李唐规模,唐太宗出重金收集王羲之遗迹,藏入内府,君臣共相赏玩,并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赞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不仅虞世南书出王氏,誉之“书绝”,褚遂良也因“甚得王逸少体”,被召为侍书。上之所好,下必行之,研习王字,蔚为风尚。

同时,以书育人,直仿北周,国子监六学,书学居其一,设置书学博士主其事。又承汉制,以书取士,科举六科,书占其一,以“身、言、书、判”四才选拔官员,“楷书遒美”为其先决条件;同时,制举又经常设置如书判拔萃诸科,专事升擢善书的官员,即使流外吏胥的选用,也明言以“工书”为首务。于是藉书入仕,擢居要津者不乏其人。朝廷据此取士,世俗以此相高。临书习字,风气日炽。

其后,唐代帝王如高宗、睿宗、武后、玄宗等秉承遗风,并重书法。尤其武后,“顺天经而永保先业”,藏庋赏玩,不下太宗。唐代帝王们重视书法,其经世济用,虽然意在文字,是以楷正为尚,即使如唐太宗、武则

天、唐玄宗诸位,留心真迹,赏玩传习;君臣论书,倡导新风,其实出于粉饰治具的需要,但客观上却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唐代书法盛

行,名书家辈出,可谓远迈魏、晋,后盖宋、元、明、清。

在唐太宗的倡导推动下,王羲之书法在唐代广为传播。“初唐四杰”中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都有《兰亭序》临摹本传世,而且他们的书风都受王羲之书法的影响。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欧阳询《梦奠帖》、唐太宗《温泉铭》、陆柬之《文赋》、高正臣《明徵君碑》、唐高宗《纪公颂》、李邕《李思训碑》等行草书帖,《兰亭序》等王书的痕迹十分明显。中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一出,人们学习王羲之书法,效法集字《圣教序》颇多,于是

6

《兰亭序》等王羲之书法的影响更广。(附图8)

除了行草书外,《兰亭序》对唐代楷书的影响也很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倪宽赞》,欧阳询《化度寺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薛稷《信行禅师碑》等楷书帖,《兰亭序》笔法也很显著。(附图9)

纵观唐代书法,行书与楷书受《兰亭序》的影响最大,几乎贯穿整个唐代,甚至延续到五代宋元等,我们可以从这些时代的代表性书家与书作中得到印证。

《兰亭序》对唐代书法艺术的影响确实十分巨大,然而《兰亭序》在唐代的作用与影响远不止于此。龚鹏程《唐代思潮》一书中认为,中国文化的大变迁如周秦之变、唐宋之变、五四运动之变其性质是相同的。唐宋之际,中国处于刚刚统一而趋于稳定之际,不仅政治上需要统一的调整与规划,文化上也同样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主,他的睿智足以使他对社会需要有全面的统筹兼顾。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赞》,获取《兰亭序》后又命拓书人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汤普彻等摹拓赐近臣,不仅如此,他的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以及后来的褚遂良等,都纷纷临摹,也都有临摹本传世。他自己一生学习王羲之书法不辍,推行“以书去士”的政策,死后还带《兰亭序》入葬。这一切,都是为了树立起一种正统的文化与审美的标准,让他的臣民们去遵循效仿,起到引领文化与审美的作用,最终为他的政治统治服务。

南朝宋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企羡”第十六,第631页。 ②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新2版,上册卷四“岁时中”“三月三日”条,第71页。 ③

《兰亭序》全文见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七册卷八十《列传》第五十,第2099页。 ④

唐何延之《兰亭记》全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一册,第57页。 ⑤

见《隋唐嘉话》,《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第53-54页。 ⑥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三第十四左页,明万历项德弘刻本。 ⑦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一册第58页。 ⑧

唐韦续《墨藪》,《中国书画全书》,引文中“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之“已”字,当为“以”之误,第一册第28页。 ⑨

唐韦续《墨藪》,《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29页。 ⑩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12月第1版,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第440页。 11

见《江南馀载》《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一编第二册,第247页。 12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三第十四右页。 13

清王杰等《石渠宝笈续编》第二册第1126页。 14

《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卷720,第301页。 15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六第五右页。 16

宋桑世昌《兰亭考》,襄阳张嵲巨山跋作于绍兴戊午(1138),卷七第二右页。 17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163页。 18

清翁方纲《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 19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五第一右页。 20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三第十右页。 21

明陈继儒《妮古录》,《中国书画全书》,1992年10月第1版,第三册第1051页。 22

明朱存理《铁网珊瑚》,《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474页。 23

清王澍《竹云题跋》,《来斋金石刻考略》(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652页。 24

文中所列拓本当为目前存世最重要拓本,除独孤本可能为定武本外,其它拓本都当为定武本翻刻本,但由于刊刻相当精美,且传世不多,也相当可贵,对我们研究、临习《兰亭序》有重要参考价值。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