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犯罪学主要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cf7b3e881c758f5f61f6720

现实生活中,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因之一是缺乏基本家庭教育,或父母教育不当。这种影响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性原因。亲情过剩;亲情淡漠;偏激教育

二、学校与犯罪

(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受教育程度与犯罪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中,文盲、半文盲青少年占相当大的比例且大多是法盲。 (三)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第八章 性别、年龄与犯罪

在一般犯罪原因论意义上,社会因素是影响犯罪的主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不重要。性别能够影响犯罪机会和犯罪成本并进而影响犯罪类型。男女两性在作案手段选择、犯罪发生和演变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年龄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犯罪率和犯罪类型的影响以及初次犯罪年龄与再犯率的关系方面。

第一节 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性别与犯罪率

(一)男性犯罪发生率总体上远高于女性——原因: 1、伦理学:女性的道德观念比男性强,羞耻心重

2、心理学:女性不如男性具有竞争性和攻击性,缺乏主动的心情,又缺乏行动的实力 3、社会学:女性在家庭的时间较多,参加社会生活甚少 (二)女性犯罪发生率的增长速度高于男性——原因:

女性逐渐从传统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与社会接触增多,对社会角色的参与越来越广 女职工下岗问题,再就业难 二、性别与犯罪类型

性别对犯罪类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性别差异,男女所实施的犯罪类型各有侧重 (一)女性更常实施财产犯罪和性犯罪

(二)男性则多实施暴力犯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1、刑法规定的主体只能由男性构成的 2、男性实施较少犯罪:遗弃婴儿、卖淫 3、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等重大暴力犯罪 三、性别对犯罪影响的因素 (一)性别与犯罪机会

1、管理职务、掌握高科技与犯罪 2、女性、男性与犯罪机会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断改变其传统角色,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以前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女性的犯罪类型也有了一些变化,例如金融领域的犯罪、经济领域的犯罪、贪污贿赂罪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性别与犯罪成本 1、女性体质与暴力犯罪

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所导致的犯罪机会、犯罪成本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并因而缩小男女在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三)性别与犯罪方式

1、在作案方式上,男性多选择攻击性暴力手段,而女性则多利用女性特点作案

女性魅力与不易被怀疑:色情与诈骗、盗窃、拐卖人口 女性暴力犯罪对象:公婆、子女、邻居等熟人

2、在犯罪的发生方式上,男性犯罪大多具有突发性、公开性特点,而女性犯罪多表现出渐进性、隐蔽性的特点

女性犯罪:酝酿、心理斗争、深思,认真选择和确定作案方式。女性犯罪有阴谋的多,直接故意犯罪所占比重较大,激情犯罪较少 女性犯罪:隐蔽性

3、在犯罪行为的演变上,男性犯罪多具有顺向性,而女性犯罪多具有逆变性的特点

男性犯罪多具有顺向性:由强到弱(刑罚改造后)

女性犯罪多具有逆变性:由弱到强(1.犯罪后改造难度大;2.女性由被害人向加害人方向转化) 女性自尊心强烈且脆弱,女性犯罪人受到社会的歧视比男性犯人更为严重

第二节 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年龄与犯罪率

年龄与犯罪率关系的衡量指标,主要表现在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与一定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口占犯罪总人口的比例的比较。

(一)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外部原因、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

(二)老年人属于犯罪低发年龄段——人事成熟、控制能力强,更为理智;体力下降;

社会地位、家庭

二、年龄与犯罪类型

(一)年龄因素能影响犯罪手段的选择并进而影响犯罪的类型 1、青少年、中年人比老人、儿童更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2、老年人更容易利用被害人反抗能力交差或者社会上对老年人的同情的特点实施犯罪(猥亵、秘密窃取、诈骗)

3、青少年较少实施高知识高技术犯罪、更少实施与职务有关犯罪 (二)年龄因素能影响犯罪动机并进而影响犯罪类型 青少年:冲动、好胜、逞强、泄愤——杀人、伤害 好奇心、不良社会文化——性犯罪 老年人:盗窃犯罪、诈骗犯罪

(三)年龄因素能影响犯罪人对犯罪对象的选择并进而影响犯罪类型 老年人:儿童、妇女、有生理残疾或精神疾病者

青少年: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青少年女性或者幼女、独居或者夜间独行者 中青年:中青年

三、初次犯罪年龄与再犯率

(一)犯罪人初次犯罪年龄越低,其犯罪出狱后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再犯率也会相应增高 (二)犯罪人初次犯罪年龄越低,其社会化缺陷的弥补和心理恢复的过程也就越长,犯罪人

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犯罪时其心理的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被判处刑罚这一事件本身对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心理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犯罪的未成年人要想在以后恢复其心理发展的正常水平,其过程将更为漫长。在这一恢复过程中,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外界的有利帮助。如果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得不到有效矫正,犯罪的未成年人更有可能由此步入犯罪生涯。就刑罚处罚对成年人的心理损害程度而言,远轻于未成年人。

第九章 时间、空间与犯罪

时间和空间与其他因素结合,不仅能成为影响犯罪原因的因素,而且更是影响犯罪分布状态、犯罪类型等方面特征的基本因素。

时间和空间因素是制约人类活动的基本条件。随着空间环境和时间条件的改变,人类

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一节 时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最广义的时间因素影响:包括文化背景不同的各个历史时期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犯罪也有不同特征

一、季节与犯罪

季节对犯罪的影响

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自秋季开始增加,至冬季尤甚;

针对人身的犯罪,尤其是风化犯罪,自春季开始增加,至夏季尤甚; 其他类型的犯罪,受季节影响产生的波动较小。

二、时刻、社会周期与犯罪

这种特征是指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时刻),以及在具有社会性内容并循环往复的社会周期(周末、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时刻)中,犯罪现象的波动变化趋势。 (一)时刻

1、盗窃(扒窃)除外、抢劫、杀人、重伤、强奸、猥亵等犯罪,所发生在夜间22时以后: 盗窃:22时最多

其他犯罪:22时至次日2时 2、原因

生理与心理:人体处于休息和疲惫期,警觉性降低,抵抗力减弱,处于防备; 社会防范:防范力量减弱,社会控制相对小;夜幕掩护,有利于隐蔽和逃脱 (二)社会周期

1、节假日: 不再工作,休息放松,约束减少,社会接触机会增多,酗酒、纵欲、狂欢等

活动容易引起越轨行为

2、上下班:扒窃犯罪

第二节 空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空间以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制度、观念、风俗、民情)为其内容。 两种趋势:

1、一种倾向:不以一国地域为限,研究全球犯罪的地理差别和国家差别。

复杂、不确定,可比性差

2、另一种倾向:以一国或某一地区为限,在法律制度和统计制度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探讨犯罪的空间特点。

一、气候与犯罪

(一)比利时学者凯特勒

暖和的地方:侵犯人身的犯罪 寒冷的地方:侵犯财产的犯罪 龙勃罗梭、菲利持同样观点 (二)西方学者观点

骚乱、斗殴、家庭暴力、强奸、凶杀,针对人身的暴力行为与气温呈线性关系,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增加

但是同属暴力犯罪的抢劫罪与高温没有何关系,随着温度的下降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的情况

与国外一致性:气温上升,流氓和强奸两类案件有上升趋势 与国外不一致:气温炎热,杀人伤害案件减少 盗窃案件:气温下降,增多,尤其是北方地区

二、特定地域与犯罪

(1)在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区,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甚多,暴力犯罪

相对较少。

原因:社会成员知识程度普遍较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强,诉诸暴力的少 经济发达,极易刺激物质欲望,交易频繁,容易发生经济纠纷

(2)在偏僻或较为封闭的地区, 居民的物欲较为淡漠,因而财产犯罪较少, 实施暴力犯

罪较多。

原因:物欲淡薄、不存在复杂经济关系,财产犯罪少

文化结构整体偏低,社会活动犯罪小,人格结构方面容易形成某种缺陷,如走

极端、多猜疑、性格刚烈等,遇有冲突易暴力解决

(3)在居民变动频繁或外来人口活动集中的地方,犯罪率较高 。

原因: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短暂,难以发挥社会的监督与控制力,作奸犯科者无所顾及。 (4)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犯罪较多,人口密度小的地区犯罪较少。

犯罪的数量与人与人接触的程度、生存与发展的竞争程度成正比关系。

三、特殊空间点与犯罪

特殊空间点是指容易滋生犯罪的局部性人文地理环境。 这类空间点因其地理位置和社会控制方面的特殊性,往往成为犯罪的多发地点,因而是犯罪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节 城市与农村犯罪比较 一、城市犯罪的总体特征

(一)城市犯罪率普遍高于农村,大城市犯罪率普遍高于小城市 (二)城市犯罪总体上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

1、城市与农村的非正式社会监督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农村:社会结构较为稳定,人们联系密切,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较为单一,非正式的

社会监督(家庭、宗族、邻里)具有有效约束力。

城市:人际交往肤浅、短暂性和生活匿名程度高。城市流动大,生存竞争大,侧重

交往功能性。社会监督只能通过正式渠道(行政管理机构,法律结构等),但是这种监督必有死角

2、城市为犯罪活动的实施提供了远比农村更多的可能性

城市充满物质诱惑,在城市作案风险低,易于掩盖罪行,作案后也更便于及时行乐 3、城市容易形成特定的犯罪高发区

建筑物破损、相对贫困人口以及流动人口高度集中的街区出现

二、农村与城市犯罪

(一)共同点:

1 传统型财产型犯罪突出。

2 严重暴力犯罪等大要案数量不断增加。 3 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比较严重。

4 公务人员犯罪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在农村地区也大量发生。

此外,青少年犯罪突出且社会危害性不断增大,也是城市和农村犯罪的共同特征。 (二)主要差异: 1 从数量特征看,农村地区的发案绝对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在全部案件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 从罪种结构看,城市与农村犯罪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经济犯罪、新型犯罪、毒品犯罪、色情犯罪、盗窃机动车犯罪、交通肇事犯罪等主要发生在城市。 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