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肤溃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慢性皮肤溃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d339eb0f61fb7360a4c653f

理Ⅰ型疗效优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Ⅱ型疗效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无明显差异。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Ⅰ型、Ⅱ型疗效无明显差异。

⑤回药扎里奴思膏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创面颜色改变平均时间方面、腐肉净化平均时间方面、生肌平均时间方面均早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说明回药扎里奴思膏能有效缩短溃疡面颜色改变时间、脓腐脱落时间、生肌时间,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比较有显著性优势,表明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良好的活血镇痛、化瘀袪腐、生肌收口的功效,具有起效快、祛腐作用强、促进创面肉芽新生及上皮组织生长,疗效显著等优点,其药理机制与改善溃疡及其周围的瘀滞状态有关。

⑥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安全性药物。 3病因病机探讨

3.1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皮肤溃疡是皮肤科、外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属于中医“疮疡”、“顽疮”、“臁疮”、“脱疽”、“席疮”范畴,具有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溃疡面脓液质地清稀或时流清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腐肉虽脱而新肉不生、色泽晦暗、经久不愈、愈后易复发甚至可能癌变的特点,并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疮渍而脓清,或异臭色黯”的典型特征。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学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经历了新起、形成、发展、繁荣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医学认为:慢性皮肤溃疡常见发病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内因:主要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内伤、阴阳失调三方面因素;二是外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毒及外来伤害两方面因素。其病机历代医家各抒己见。《内经》系统阐述了溃疡发生的过程,即营卫失和,寒邪侵袭入络,致使机体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外发肌表形成痈肿;寒邪郁久化热,热盛血腐肉败,酿脓溃破。认为经络气血壅滞不通,其中热盛是导致血腐肉败、化脓破溃的关键因素。隋·巢元方指出:溃疡之所以迁延不愈,是因为“余邪”的存在,更兼“触水露气”、“经络尚壅”,余邪不尽,则好肉不生,溃疡不愈,主张清创愈合。金·刘完素,以《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为理论依据,不拘泥于古法,突出对火热病机演绎发挥,详细阐述疮疡病理,即

火邪炽盛,毒壅血分,热盛肉腐,发为溃疡,清热泻火解毒为其治疗大法。宋·陈言提出气郁是导致慢性皮肤溃疡的原因之一。明·陈实功明确指出气血凝滞是溃疡发生的重要病机。明·薛己拓展了前人对溃疡不愈合的认识,提出溃疡转归、预后受到全身和局部气血盛衰的影响。

由此可见:慢性皮肤溃疡是邪毒与正气相争的结果,邪毒侵袭是慢性皮肤溃疡发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损伤是慢性皮肤溃疡发生的根本原因。病机为邪毒侵袭脉络肌表,气血运行障碍,经络阻滞不通,毒蕴肌肤,正气损伤,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平衡紊乱。邪毒侵袭肌表肤腠,正邪交争,气血化为脓液而损耗,形成“护场”。 3.2回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回医学是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吸收兼容祖国医学的完美结合产物,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灿烂的瑰宝,担负着为宁夏及民族地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回医学是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在唐宋后期,来华的番客穆斯林即回回民族的先民经丝绸之路迁徙至中国后,随着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频繁往来,与祖国传统医药文化交融、兼收并蓄,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回回先民及后人在继承古阿拉伯医药理论、诊疗技术和治疗方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祖国医药文化精粹,逐步发展成为在医疗、体疗、食疗和卫生保健等众多方面都具有浓郁回族特色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科学。回医药尤其是回族香料千余年来沿丝绸之路输入和引进,并被祖国医学所接受,广泛应用于医疗和饮食文化生活之中。回医香药及药方输入,穆斯林医药学者的医疗实践活动,对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虽然许多回医学经典著作失佚,其理论体系也残缺不全,但从保留下来的回医学书籍如《回回药方》、《海药本草》、《瑞竹堂经验方》、《饮膳正要》等著作来看,都反应了回医学昔日的辉煌。书中记载的一些医药理论、诊疗技术、特色方药、药物炮制方法、制剂加工技艺至今为临床医家所采用,其学术成就和文献地位在当今研究开发上,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回医学是一门具有回族特色的医学理论、以特色诊疗技术和特色方药为代表的民族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回医学对祖国医药学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促进祖国医药学的的发展过程中,其作用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回医学以天人浑同的“真一七行论”思想为理论核心,以“元气”、“阴阳”、“七行”(包括“四元”和“三子”)为主要内容,汲取“中古”时代医学理论精华(四禀性、四体液学说)共同构成了回医学特色的理论体系。回医学是以融洽和发展的观点,从生理、病理两方面深度探究人的生命活动中物质与精神的内在规律。回医学以辨体质为主旨,结合辨性、辨位,综合审察病证、证候、脏腑、经络,辨明病机,论治疾病,论述预防,指导康复、养生为特色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医学学科。回医学称人体四性为“四素”(又称为“四禀性”),即“冷、热、干、湿”,“禀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生资质,是个人机体、精神意识、脏腑经络、气质体液等整体内在组织结构、协调能力与认知心理、对外刺激应变能力作用后的综合性整体体现。“四禀性”调控人体机能,它决定机体在生理和病理下的反应性,不同“禀性”又决定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只有机体“禀性”保持相对的稳态,生化才能正常,不致发病。回医学将古希腊先辈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创造性发展为“血液质、黏液质、黄胆质和黑胆质”四液,并匹配属性,将其归纳融入元气、四象理论中加以演绎运用。此外,回医学又将“四素”(即“冷、热、干、湿”)拓展成为“温际、冷际、湿际、热际”学说,结合与四元学说,作为整体论述病因病理学的部分,理论体系的升华充分表明了回医学是东西方医学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回医学病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禀性衰败”,而在论述“禀性”、根源时,回医学融入了“四性”学说,虽未能够指出疾病发生时的具体变化细节,却简明扼要地反映疾病的特征,为诊断治疗、预防保健提供了充分依据。《回回药方》是回医学代表性经典著作,原书36卷,残存4卷,其中记载很多有关“金疮”的内容和经验方剂。《回回药方》卷三十四药方多为治疗金疮类的方剂,方多精练,用法新奇。该书诸药捣为末,或用酒调,或用醋调,或用油煎,制剂技艺诸般变化,可谓奇特。可清疮毒,净血道,消肿痛,化瘀腐,敛疮面,长肌肉,功效非凡。《回回药方》载有20首方剂具有生肌作用,集中见于卷三十四《金疮门》,偶有数方,散在分布于《汤火所伤门》和《折伤门》。《回回药方·金疮门》所载内容主要包括刀箭所伤伤口成疮、中毒箭疮口不敛等各种伤损,并通过外敷解毒止血、去腐消肿、收口生肌的散、膏剂而愈者。《回回药方·汤火

所伤门》和《回回药方·折伤门》所载内容主要包括火烧烫伤、热油热水泼烫伤及体内外多种损伤导致的“伤口不愈”、“出血”、“成脓”等疮疡症状及治疗方法,多具收口生肌作用的方剂。

慢性皮肤溃疡属于回医学“金疮”范畴,其主要病机为:人体“禀性衰败”、阴阳混沌、“四性”偏移、“四液”异常,半消之血不得散,浊痰化生黑血,恶润堆积凝聚,闭阻血道,失于营养。

首先,禀性衰败是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核心。人体“四性”(即冷、热、干、湿)和“四液”(包括血液质、黏液质、黄胆质和黑胆质)程度各有不同,并受季节更替变化的影响而变化,人体“四性”和“四液”保持相对稳态则健康,失衡即禀性衰败,阴阳混沌,疾病乃生。回医学认为:慢性皮肤溃疡发病与机体“禀性衰败”、阴阳混沌、“四性”偏移、体内恶液、黑血堆积有关。“热素”禀性属热,偏干,性升腾,清中稍浊,倘热素冲动,热势鹄张,易化火化燥,机体易发生炎症反应,易成热病质,耗伤精血,煎灼体液,瘀血恶液堆积,滞留体内,外发于表,形成皮肤溃疡,与中医学湿热瘀阻型皮肤溃疡相对应;“寒素”禀性属寒,偏湿,性沉静,清之至,倘寒素凝滞,阻遏阳气,阳不得布,能量释放异常,温煦功能衰败,血液循行受阻,脉道不利,黑血恶润凝聚,而致滞留体内,发于肌肤腠理,形成皮肤溃疡,与中医学正虚血瘀型皮肤溃疡相对应;“湿素”禀性属湿,偏热,性游润,浊中稍清,倘湿素泛滥,湿性粘滞缠绵,浊液不归于道,体液瘀滞,恶润内生,窍道不利,郁而生热,外发肌表肤腠,形成皮肤溃疡,与中医学湿热毒蕴型皮肤溃疡相对应。

其次,阴阳混沌是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关键。回医学认为;阴阳幻化“水、火”,水得火而生“气”,火暴水而生“土”,是故水、火、土、气“四象”成焉;阴阳是静动生化依据,“四性”、“四气”、“四液”及脏腑皆分属阴阳,阴阳和谐,万物化生,阴阳混沌,疾病乃生。回医讲究知禀性、法阴阳,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自身阴阳,用一些养生方法来调摄精神、锻炼身体,达到阴阳和谐身体强健的目的。倘若饮食偏嗜、妄劳无度,竭其真元,阴阳混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失常,“四性”、“四气”、“四液”偏移失常,异常代谢产物堆积,清浊不分,恶液不归于道,窍道不利,郁于肌表肤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