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华师考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7ok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本科华师考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7ok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d56f56310661ed9ad51f3cb

9

46.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__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答案:童年早期经验

48.客体替代(如将香蕉假装为电话) 、假装属性归因(如假装一个干的桌子是湿的) 和______(如假装玩具熊的头上有一顶帽子) 是假装的三种基本形式。答案:客体虚构

49.社交能力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其中包括自我调节、同情心、_______自我概念、同伴认可,等。答案:亲社会性行为

50.在友谊体系中,处于层次_____的儿童想要交朋友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都关系自己的愿望能否被满足,而不考虑做什么去使其他儿童高兴。答案:一

5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________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答案:言语指导

52._______的方位暗含着伙伴、合作或共同解决事情的关系。答案:肩并肩

53.儿童的“自我”始于个别化过程的出现。组成自我的三个关键因素: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_______. 答案:自尊 54._ _是儿童的特征、能力、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结合,是儿童区别于其他人。答案:自我概念 55.女孩们经常倾向于表演______的角色,而男孩们则倾向于选择体现权利关系的角色。答案:社会性 56._____经常分享共同的活动或兴趣,在固定的时间见面,参加都感兴趣的活动。答案:同伴 57.和同伴关系一样,_____关系为儿童提供一个人人平等的机会。答案:友谊关系

58.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答案:亲社会行为

1、所谓______________,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答案:观察学习 2、女孩们经常倾向于表演_______的角色,而男孩们则倾向于选择体现权利关系的角色。 答案:社会性 3、在友谊体系中,处于______层次的儿童更愿意发起而不是对别人的提议做出响应。 答案:零

4、__________是用成人的语言把儿童说话的内容重复一遍,成人认真听儿童说些什么。 答案:解释反应

5、文文终于明白隔壁的叔叔虽然留了长头发,但他仍然是“叔叔”,而不是变成了“阿姨”。这表明文文获得了性别 。 答案:恒常性

6、______是帮助被孤立儿童的强有力的干预工具,它涉及到使用奖励或者鼓励维持一种期望的行为。 答案:塑造 7、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 、相互性规范和应得性规范。 答案:社会责任规范 8、____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标准答案:面对面 9、对自己评价的能力称作________. 答案:自尊

10、________包含一个人对能完成任务并能达到目标的信念。 答案:能力

1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情感维度的五个方面包括移情、温暖、尊重、接受和______. 答案:真诚

12、________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答案:共情

13、________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标准答案:社会化

14、在儿童能很轻松地与他人一起玩假装游戏之前需要学习一些技能。首先,他们应该能用一个客体代替另一个,或者把一个课题转换成另一个,这就是所说的________。 答案:客体代替

15、______经常分享共同的活动或兴趣,在固定的时间见面,参加都感兴趣的活动。 答案:同伴

16、社交能力包括_____和技能,儿童运用它们来处理其一生中所要面对的很对选择、挑战和机遇。 答案:个人知识

17、在友谊体系中,处于层次_____的儿童想要交朋友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都关系自己的愿望能否被满足,而不考虑做什么去使其他儿童高兴。标准答案:一

59.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答案:象征

60.__________的姿势并非是简单地分离,而是有敌意活在有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防卫。答案:背靠背

61.第_______对小学儿童很有用,它直接告诉儿童怎样使用技能和策略,帮助儿童练习,给儿童反馈以改善儿童的表现。答案:训练

42.______包括所有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语言交流,它的构成包括词语和沉默。答案:语言环境

43.________或称假装游戏,很可能是在儿童身上看到的最明显的游戏形式。假装游戏是从成人那里习得的,成人用符号表示单词、行动、环境、客体来教幼儿。答案:戏剧游戏

44.__________原则提醒我们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儿童,就要把他们当作个体来看待,这时意味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而不同地对待他们。答案:个体适宜性

46.人们评价和喜欢自己的程度,以及领会他人对自己评价的程度,就是衡量其______ 答案:价值

47.文文终于明白隔壁的叔叔虽然留了长头发,但他仍然是“叔叔”,而不是变成了“阿姨”。这表明文文获得了性别。答案:恒常性

48.随着儿童的成熟和技能的习得,他们会参加相关设计的小组,把游戏转化成更复杂的社会性________,而且要解决情节所固有的特殊问题。答案:游戏情节

49.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答案:内部空间 50.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答案:回避

10

52.所谓_______,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答案:观察学习 53.在友谊体系中,处于______层次的儿童更愿意发起而不是对别人的提议做出响应。答案:零 54.________是指所有的方向上胳膊和腿都能自由地伸展的范围。答案:轴向空间

59.在友谊体系中,处于层次_____时,友谊最大的价值是使情感和心理获益。答案:四 60._______就是在行动上演示一种技能的过程。答案:示范

61.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答案:面对面 42.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答案:私密空间 43._______包含一个人对能完成任务并能达到目标的信念。答案:能力

44.____是用成人的语言把儿童说话的内容重复一遍,成人认真听儿童说些什么。答案:解释反应 48.个体的价值观、道德判断标准是___ 社会性答案:后成 49.对自己评价的能力称作_____. 答案:自尊

52.当客体不在手中时,儿童能够发明一个客体,能通过行动效仿它的使用,这种__________类似于简单的哑剧,而且形式是最简单的,一次只使用一个假象的客体。答案:客体虚构

53._______是对儿童的行为和为人作出的非判断性评价。答案:行为反应

54.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是 、纵向研究设计,序列设计(或系列交叉设计):横断研究设计 55.在友谊体系中,处于层次_____的儿童开始把友谊看作是有共同目标的正在发展中的关系。儿童更愿意接受妥协而不仅是简单地合作。答案:三

57.________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答案:社会化

45.社交能力包括____和技能,儿童运用它们来处理其一生中所要面对的很对选择、挑战和机遇。答:个人知识 48.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__________、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答案:自我中心

55.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 、相互性规范和应得性规范。答案:社会责任规范

57.______是帮助被孤立儿童的强有力的干预工具,它涉及到使用奖励或者鼓励维持一种期望的行为。答案:塑造 18、_________是指所有的方向上胳膊和腿都能自由地伸展的范围。答案:轴向空间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答案:回避

20、人们评价和喜欢自己的程度,以及领会他人对自己评价的程度,就是衡量其_______答案:价值 21、最佳期的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儿童从出生到____________的社会性发展。答案:童年中期

22、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______________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答:言语指导

23、_______包括所有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语言交流,它的构成包括词语和沉默。答:语言环境

24、___________或称假装游戏,很可能是在儿童身上看到的最明显的游戏形式。假装游戏是从成人那里习得的,成人用符号表示单词、行动、环境、客体来教幼儿。答:戏剧游戏 25、_______就是在行动上演示一种技能的过程。答案:示范

26、_________是定位在轴向的界限和眼睛、耳朵能扫到的外部界限之间的范围内。答案:末梢空间

2_训练__对小学儿童很有用,它直接告诉儿童怎样使用技能和策略,帮助儿童练习,给儿童反馈以改善儿童的表现。 28、____________原则提醒我们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儿童,就要把他们当作个体来看待,这时意味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而不同地对待他们。答案:个体适宜性

29、________是指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影响事件结果程度。答案:控制力

30、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___________、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答案:自我中心

31、个体的价值观、道德判断标准是 社会性 . 答案:后成

32、__________是对儿童的行为和为人作出的非判断性评价。答案:行为反应

33、客体替代(如将香蕉假装为电话) 、假装属性归因(如假装一个干的桌子是湿的) 和________(如假装玩具熊的头上有一顶帽子) 是假装的三种基本形式。答案:客体虚构

34、社交能力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其中包括自我调节、同情心、____________自我概念、同伴认可,等。 答案:亲社会性行为

35、______的姿势并非是简单地分离,而是有敌意活在有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防卫。答案:背靠背

36、______是儿童的特征、能力、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结合,是儿童区别于其他人。答案: 自我概念 37、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成员、____________以及其他儿童的互动。答案: 专业教育人员

38、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______的发展。答案:情感自主性

39、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____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答案:童年早期经验

40、在友谊体系中,处于层次_____时,友谊最大的价值是使情感和心理获益。答案:四

41、在友谊体系中,处于层次_____的儿童希望朋友对双方都是“好”的,互相帮助,且能满足彼此利益的需要。 答案:二

42、在友谊体系中,处于层次_____的儿童开始把友谊看作是有共同目标的正在发展中的关系。儿童更愿意接受妥协而不仅是简单地合作。答案:三

11

43、_______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答案:亲社会行为

44、儿童通过_______习得了家庭和邻居间交流策略的特点。答案:模仿 45、自尊有三种宽泛的维度:______、能力和控制力。答案:价值

47、随着儿童的成熟和技能的习得,他们会参加相关设计的小组,把游戏转化成更复杂的社会性_________,而且要解决情节所固有的特殊问题。答案:游戏情节

48、和同伴关系一样,_____关系为儿童提供一个人人平等的机会。答案:友谊关系

52.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 、相互性规范和应得性规范。答案:社会责任规范 53.________是指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影响事件结果程度。答案:控制力

58._________是定位在轴向的界限和眼睛、耳朵能扫到的外部界限之间的范围内。答案:末梢空间 61.个体的价值观、道德判断标准是________社会性。答案:后成

49、儿童的“自我”始于个别化过程的出现。组成自我的三个关键因素: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____.答案: 自尊 50、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是 、纵向研究设计,序列设计(或系列交叉设计).答案:横断研究设计 51、当客体不在手中时,儿童能够发明一个客体,能通过行动效仿它的使用,这种___________类似于简单的哑剧,而且形式是最简单的,一次只使用一个假象的客体。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

答案: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大约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性别稳定性是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大约出现在3-4岁。性别恒常性是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大约出现在6-7岁。三者关系有以下特征:(1)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2)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且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3)大约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2、简述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答案要点:

(1)艾森伯格提出的解释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的模型。该模型把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三大部分: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

(2)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能否注意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两方面影响。个体因素又受社会化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受特定情境特征和个体因素影响。

(3)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决策过程重起主要作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起主要作用。个人目标层次体系在两种情况下都对助人决策有影响。

(4)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是否采取行动受个人能力、人与情境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结束后产生的自我评价对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5)评价。优点:各种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机统一在一起,阐述了作用机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缺点:仅适用解释满足他人需要的亲社会行为。没有考虑生物因素。其他评价。 (五)论述题

评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答案要点:1、研究工具:“道德两难故事”引发儿童的道德判断。2、基本观点:认知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且按顺序的阶段性发展过程。3、主要内容:3水平6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4、评价:方法问题;被试性别问题;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问题;其余观点。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 什么叫做 生态系统理论:

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由若干相互镶嵌的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这些系统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一模型的启示是,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发展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儿童的发展。另外,观察一个人如何应对生态环境中的变化是理解其发展的最好基础。

2什么叫做父母教养观念: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具体包括3个方面:儿童观、发展观和父母观。儿童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还是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这类问题的基本看法;发展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或看法;父母观是指对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比较横向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横断研究的优点是研究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 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

横断研究中不同年龄段的被试通常来自不同的群伙,因此横断研究中发现的不同年龄段被试之间的差异除了年龄或发展带来的差异外,还同时包含了不同群伙之间的差异。横断研究的另一缺点是由于每个被试只接受一次测查,所以不能看到被试的发展变化情况。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组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追踪考察。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间内反复观测和测量同一组的个体,它可以考察同一个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稳定性及其发展变化的模式,还可以从中发现一组被试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最后还能考察导致发展变化中的个体差异的原因。

纵向研究也有其缺点。首先是耗时耗费资金,特别是追踪时间较长、样本量较大时。其次是被试流失,影响样本的代表性。第三,研究问题的实效性,纵向研究不适合那些时效性非常强的问题。第四,纵向研究仍然存在群伙效应问题。

12

最后,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更新的更有效的研究工具,从而使研究者陷于继续使用原来的工具还是改用新研究工具的两难状态。

2、评述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1、艾森伯格提出的解释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的模型。该模型把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3大部分: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

2、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能否注意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两方面影响。个体因素又受社会化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受特定情境特征和个体因素影响。

3、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决策过程重起主要作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起主要作用。个人目标层次体系在两种情况下都对助人决策有影响。

4、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是否采取行动受个人能力、人与情境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结束后产生的自我评价对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5、评价。优点:各种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机统一在一起,阐述了作用机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缺点:仅适用解释满足他人需要的亲社会行为。没有考虑生物因素。其他评价。 (三)名词解释

1、移情:移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两种认知成分分别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移情反应能力.因而,从认知取向来说,移情是儿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表现在儿童区分和辨别情感线索并推测他人内部情感状态;从情感取向来说,移情是儿童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2、生态系统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由若干相互镶嵌的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这些系统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一模型的启示是,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发展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儿童的发展。另外,观察一个人如何应对生态环境中的变化是理解其发展的最好基础。 3、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组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追踪考察。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间内反复观测和测量同一组的个体,它可以考察同一个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稳定性及其发展变化的模式,还可以从中发现一组被试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最后还能考察导致发展变化中的个体差异的原因。 4、客体我:詹姆斯第一次把我分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I),指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的我;客体我(Me),指被观察的我或自我认知的对象。1-2岁时,儿童逐渐学会称自己为“我”,这是自我命名过程,也标志着客体我的产生。 5、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追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这样,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即:T=Ts-Tf=(Ms×Ps×Is)-(Mf×Pf×If),根据Ts和Tf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6、父母教养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父母的教养行为和教养观念是相互作用的。

66.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其次,自我效能的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努力程度越高,也越能坚持下去。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62.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交互作用。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作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基本条件。

64.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由若干相互镶嵌的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这些系统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一模型的启示是,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发展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儿童的发展。另外,观察一个人如何应对生态环境中的变化是理解其发展的最好基础。

66.移情:移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两种认知成分分别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移情反应能力.因而,从认知取向来说,移情是儿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表现在儿童区分和辨别情感线索并推测他人内部情感状态;从情感取向来说,移情是儿童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62.印刻:一些鸟类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即印刻。这种行为反应是非习得性的,其作用在于使动物幼雏通过空间的接近,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保护以便生存下去。印刻被习性学理论者用以佐证个体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本能。

63.儿童最佳发展原则:如果儿童在关键期缺少能够促进发展的经历,他们可能会由于缺乏激励而无法获得日后潜在的发展,这就是儿童最佳发展的原则——关注社会性的发展。

64.社会化:一个与人相处的过程,包括个体在群体中合作的能力和约束个人行为以使其符合社会准则。 65.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66.期望—价值理论:、期望——

价值理论: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追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