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读后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寻乌调查》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d5abb6758fafab069dc0248

寻乌调查读后感

20100700169 张涵

开始通篇读完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觉得并无胡靖老师所说的有很多出彩之处,读书笔记也觉得毫无头绪,没有着手点,几千字更不知道要从哪里凑出来。后来,老师上课对《寻乌调查》的一些章节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也拿出写的较好的读书笔记给大家提供思路。再读《寻乌调查》时豁然开朗,发现一个鲜活的农村形象跃然纸上,也逐渐能理解毛泽东这篇调查报告为什么被老师誉为经典。

毛泽东提出过一个观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篇对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就印证着这个观点。他也曾说过:“要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就必须对中国的农村进行认真的调查。” 《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分别为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商业状况、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内容完备详尽,语言通俗易懂,全方位多角度的把一个二十世纪初的农村切片展示了出来。

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莫过于报告中大量的保留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方言的使用,如树贩称呼本地商人为“排头”、儿子称作“奶子”、“新妇”即媳妇。不仅如此还穿插着大量的地方俗语谚语,“失了东西或被人损坏了东西的人,常常是这样破口大骂:‘爱割爱绝的!爱绝人毛的!火板子夹的!火料子装的!’(“爱割”的“割”,消灭的意思。)往往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习俗特点的就是当地的语言,由这段骂人的话中就反映了火料子这种棺材是不名誉的人才用的。像这样的还比如讲到地租剥削时提到了“禾头根下毛(没有)饭吃”,这中就反映了地租的状况,连租带利到了立秋一切都完了。后附着一首儿歌,更加详细的反映了每年农民被剥削的生活情况。文中像这样的词语句子处处可见就不详细列举出来了。由于方言的使用,使整篇报告读起来颇为有趣也更能使读者融入作者营造的氛围中。来毛泽东作为一个外乡人能够深入研究到当地的语言并且加以研究和利用,不仅收集分析起来难度大,而且能从中升华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说到《寻乌调查》还有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章中语言使用的艺术。详尽简洁、

通俗易懂、层次清晰,简单却不乏魅力。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甚至到标点符号都发挥着他们无可替代的作用,简洁到好像已经没有多出来的任何东西。描述“海带”时,“第二大门。有青带、海带两种。青带亦名赣带,最好,赣州来。海带少于青带,货较次,价格较贱,梅县来。年销千多斤,两毛子一斤。”短短四十八个字,就说明了海带的规模(第二大门)、种类(两种)、名称(青带亦名赣带、海带)、品质(青带最好,海带次之)、来源(赣州、梅县)、销量(年销千多斤)、价格(两毛子一斤)。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这篇报告文字使用的功底,不多一分不少一毫,如果是我们来描述这样东西又会是什么样子。当我们习惯了以华丽的装扮刺激眼球的时候,其实朴实无华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报告中还提及到了社会的一些很少触碰角落,例如娼妓。毛泽东并没有因为话题的敏感性而选择了回避,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细述了娼妓的发展状况。这样的报告才是真正完整和不带偏薄的,如果我们都选择正面的、阳光下的东西来展示,那报告也不具有什么意义了。而娼妓的发展其中也可以分析出寻乌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也体现了其具有的调查意义。

在土地方面,与《江村经济》不同的是,《寻乌调查》侧重的是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并没有涉及的过多的农耕方面。这也体现了一篇调查报告侧重什么关注什么是与目的息息相关的。毛泽东的《寻乌调查》是为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提供资料的,自然侧重的是土地关系而不是生产,政治性明显强于《江村经济》。在以后自身的调查中也时时要牢记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调查,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和细。

整篇调查报告基本上没有作者自身的评论,是非偏薄全由读者自断。这就极大的加强了《寻乌调查》的公正性和其作为工具书的意义。

通过《寻乌调查》的阅读,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形式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今后自身的调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毛泽东在报告中体现出的认真细致公正是我们应积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