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调研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江苏省常熟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调研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d7df067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5

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②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敌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依然寂寞地站着。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甲胄。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③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④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⑤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⑥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⑦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⑧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⑨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⑩“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有删改) 15.上文第①节中的画线部分与下面的链接文字,两者同属于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两者不同的景物特点及写作目的。(4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出自鲁迅《社戏》)

16.上文第②节画线句中,作者把“这一组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你觉得恰当吗?请阐述理由。(3分)

17.文中第④节中写到“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2分)

18.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③节“现在石“碗”依旧,但是我却欣然”一句中,“我却欣然”就是因为作者看到眼前的废墟并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那里仍然留下了她年轻时与朋友欢聚的美好回忆。 B.第⑤、⑦节中两次描写废墟上飘来的“留——留——”的声音,这声音既指大自然的风声,又指废墟对人们发出的呼唤,与文章的标题“废墟的呼唤”相照应。

C.文中第⑧节提到“楚辞的光辉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意在表达作者要像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样,为历史作出应有的贡献,无愧于“个人的一生”这小得多的概念。

D.文中描述我与身旁那位年轻人的对话,是为了反映当代年轻人的困惑:找不到“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方法和途径,更缺少理想的环境去尽责。 19.结合全文内容,请阐述标题“废墟的召唤”的丰富内涵。(3分)

第三部分(60分)

20.作文。(60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争频繁的年代,一封家书的慰藉抵得上黄金万两。一本《傅雷家书》,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传统书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被人们所漠视,日渐成为“失落的文明”。今天让我们一起提笔,用实际行动来呼唤传统书信的回归吧! 请以“我给 写封信”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答题卷上将题目补写完整;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但要体现书信的格式;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