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dd0a59c84868762caaed5bb

十七、《妈妈教我放鸭子》:P232

放鸭姑娘日常的普通劳动生活,在记者笔下变成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为该文的特色。文运笔独特,构思巧妙,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让人物与读者娓娓交谈。“口语入文”是该文的语言特色。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1983年12月12日,刘衡,《人民日报》)

十八、《访厕所》:P235

文材料丰富、翔实,深入调查、细微观察,还有关于厕所的知识性介绍,这些起到了丰富报道内容、揭示问题的作用。抓准问题是写好此类通讯的第一步,还必须善于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和办法。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为其语言特色。(1984年4月1日,罗祥兴《经济参考》)

十九、《核弹元勋的“三子”》:P240

人物通讯。文角度独特,只选择了功绩显赫的科学家对待房子、孩子、车子这些平常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手法,映衬出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1986年8月27日电)

二十、《相思正是吐黄时》:P243

文通过记述一群归乡心切的台胞真实感人的典型事例,突出了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全文围绕一个“情”字。文将人、事、景、理、情自然糅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文中“相思树”的反复出现以及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起到了烘托气氛、开拓意境的作用。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是此文的写作特色之一。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为其结构特点。(1987年11月12日,叶锦添《人民日报》海外版)

二十一、《华阳礁上补给忙》:P249

现场短新闻。记者深入实际、不畏艰险的采访作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其写作特色。(1989年11月21日,《解放军报》)

二十二、《醒来,铜陵!》:P251

文联系铜陵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实际,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速经济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从大处落笔,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新闻报道要“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贴得很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为其写作特色。(1991年11月14日,龚声,《铜陵报》)

二十三、《菜价追踪》:P258

经济报道。现场采访、上下结合、点面结合为其采访特点。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为其结构特点。(1994年4月12日电)

二十四、《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P263

人物通讯。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的光辉榜样,发表后在社会上影响巨大。这篇通讯曾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文通过对主要情节和细节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1995年4月6日电)

二十五、《师魂》:P278

人物通讯。文以田沛发父子为保护学校财产和年幼学生,与丧心病狂的歹徒展开英勇搏斗的经过为叙事主线,并穿插有关人物其他事迹材料。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为其写作特色。质朴无华、描述语言为其语言特色。(1995年6月6日,《贵州日报》)

5

(三)、外国新闻作品 一、《日本签字投降》P282

美国著名记者霍墨比加特采写的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通篇客观地叙述介绍,记者不直接发表任何议论,“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为其报道特色。文对现场几个主要人物做了细致描绘,写了一些有特点的细节。(1945年9月3日《纽约先驱论坛报》,霍墨。比加特)

(1) 本文的报道特色:

答:本文通篇都是客观地叙述介绍,用眼睛在捕捉那些能“说话”的事实和细节,从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描写,到麦克阿瑟将军的致词,再到对两对中将历经战争沧桑的描写,以及对日本外相助手那唯一例外的打招呼描写,都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体现出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向人们宣告:日本“失去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全文中记者并不直接发表任何议论,而是寓观点于事实中,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叙述,把对日本暴行的唾弃之情含蓄地表现出来,宣告了日本的失败,大快人心却不失风度,体现了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越是高明的记者,越善于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事实之中,以体现他们的“客观公正”的态度,事实上,他们的观点和倾向尽在对事实的取舍中。

(2) 分析本文对现场主要人物和有特点的细节作细致描绘的手法;

答:全文细致描绘的人物共有五个:日本外相重光葵、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乔纳森?温赖特中将、泊西瓦尔中将、日本外相的助手。其中在描写日本外相重光葵签无条件投降书时他手杖的倒下以及他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高帽子的细节,都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体现出了日本帝国的失落,世界强国地位的不存。记者并不直接进行评论,而讲思想寓于真实的细节之中。

二、《火葬---甘地永存》P285

一篇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语言凝练、传神为其写物特色。以火葬为线索为其结构特色。文运用观察性报道方式,写得像一篇目击记。记者的观察对准确简练生动地报道新闻的重要性。(1948年1月31日美国《纽约世界——电讯报》)

(1) 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本文具有语言凝练、传神的写作特色。如文中在介绍事件的背景时,只有了一句:“在由于他的被害孟买再次发生骚乱的时候,圣雄莫罕达斯?甘地的遗体今天被火化。”再如,在描写人们吟唱经文的时候,只简单地用一句话;“经文的内容是愿甘地依附上帝膝下,并早日转生福地。“便笔锋一转,继而描写吟唱结束后的情景。语言极其凝练,毫不拖沓。而在描写送葬队伍中不同阶层人民的时候,却运用了一些典型事物代表他们的身份,突出了送葬群众的广泛性,表现了语言的传神性。

(2) 本文的结构特色:

答:全篇以火葬为线索,从火葬的背景:甘地被害、孟买再次发生骚乱,到火葬的开始:人们抬着甘地的遗体穿过新、旧德里各条大街,再到火葬的仪式:德瓦达斯的吟唱经文,人们的高呼与悲痛,最后是火葬的结束:甘地的遗体化成了灰烬。全文围绕着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对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个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出来,使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

(3) 本文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

答:这篇作品中,记者成功地使用了观察性报道的某些手法,把稿件写得既像一条消息,又像一篇目击记。记者观察得准确,因而写的传神、简练。比如写各阶层人民为甘送葬,记者写道:“送葬者的队伍中既有患麻风病的乞丐,也有货真价实的大富翁---他们头

6

裹着羽毛装饰起来的头巾,上面像鸽子蛋那样大的红宝石光彩夺目。“这样,送葬群众的广泛性便突出出来了,人们对甘地的爱戴敬仰之情也就表现出来了,而在完全是记者用眼睛摄录下来的场景和人物言行真实再现给读者的过程。

三、《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P287

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道了这一事件。是根据电视实况转播写的这篇报道,显示了该文的时效性和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文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读者。文多次引用了两位宇航员的话,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权威性。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为其写作特色。(1969年7月20日,美联社休斯顿电)

(1) 结合本文,分析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答:这篇报道体现了美联社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美联社记者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这一件事,在一时无法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转播写出这篇报道。由此可见具有高度新闻敏感十分重要。

新闻敏感定义:新闻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在长期新闻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一种职业能力,贯穿于新闻活动全过程,体现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作品研究等各个环节。记者面对玩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迅速准确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离不开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如何,评价判断事实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如何,对记者采写新闻、编辑处理新闻、研究者分析评价新闻,都是至关重要的。

(2)结合本文分析“一句话导语”特色及重要性:

答:开篇一句简单的导语,便把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这便是所谓的“一句话导语”。“一句话导语”一直以来都被西方新闻学家所称道。为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好发展,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记者这种简洁明快的风格、惜墨如金的精神。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发达,公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新闻记者充分、及时地提供新闻。作为新闻记者,应当尽可能把新闻写行简洁明快,尽可能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预知和应知的新闻。

(3)引用宇航员对话的新闻价值及其作用:

答:本文是美联社记者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这一件事,在一时无法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转播写出来的。文中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是为了用宇航员的切身感受真实地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例如,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对一个人说来是一小步——对人类说来确是跃进了一大步。”这短短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一报道所具有的巨大新闻价值。文中通过对两位宇航员所说的话的纪录,将他们亲身经历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人类第一次登一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用事实说话,真实地记录宇航员的话语,要比记者直接进行评论更具客观性、可信性、权威性。

四、《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P289

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一条短新闻。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是许多西方记者擅长的表现方法。善于抓特点是此文描写准确、生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记者有强烈的抢新闻意识。(1976年1月9日,比昂尼克)

(1) 本文所描述得开电梯的姑娘和口译人员这两个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本文记者善于抓细节、特征,通过典型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无比深切的悲痛。如他写开电梯的姑娘听说总理逝世,“顿时放声痛哭”,而写中国口译人员是“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这些细节的描写,同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

7

等等是相符的,从而增加了报道的可信性和生动性。

(2) 抓特点就是找事务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人物,从而开掘主题的深意。尤其对于典型人物,要注意其行动、语言、心理等特点。本文主要对两个不同身份人物对相同感情以不同方式表达进行不同细节描绘,对比刻画,突出了主题,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可信性。

(3) 分析本文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

答:本文是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一条短消息。周恩来总理是在当日清晨5时逝世的,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地进行了报道,体现了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由于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周总理逝世的消息,记者便描写定位于法新社的开电梯的姑娘和中国口译人员两个人物,通过对他们的描写,提示主题: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从而侧面地烘托出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借用自己力所能及得到的信息,用事实来阐明观点。

五、《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P293

一篇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头天晚上断电,第二天即大范围、大面积地将断电造成的后果公诸报端。文段落多,几乎每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但多而不繁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用事实说话,作者基本上不直接进行评论的客观表现手法。(1977年7月15日,《纽约时报》,罗伯特。麦克兰法)

(1) 结合本文分析突发性事件又应注意时效性:

答:这是一篇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头天晚上断电,第二天即大范围、大面积地将断电造成的后果公诸报端。二者之间时间上短短的差距,说明了新闻报道必须注重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是针对新闻报道的速度而言的。新闻总是及时地报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情。要想及时、充分地向读者报道新闻,记者就必须注重时效性。受众希望尽快知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实,先闻为快,而新闻要满足受众这一需要,报道时,必须十分讲究时效。从某种意义上讲,时效性已成为新闻事业和记者水准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由于时效性,记者与记者之间就要“抢新闻”。这“抢”字的含义,就是抢新闻、抢速度,力争在事实发生后,以最快速度传播出去。

(2) 本文典型事例运用方面的特点:

答:这是一篇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事件的报道。报道中用平实的语言将断电的后果,断电的原因,以及断电后警察局、消防队和拘留看守人员采取的措施都有层次地描述出来,表现了纽约断电后的黑暗和混乱,运用的具体事例有:在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布鲁克林普遍发生的抢劫事例;几千名地铁乘客困在两个车站之间的事例;成千上万的人被关在电梯里动弹不行的事例;街上行人一片混乱的事例;布朗克斯拘留所里犯人放火暴乱的事例;纽约其中两家大医院发动机设备失灵的事例;机场关闭、飞机转降的事例。表现的事例虽多,但不繁琐。

(3) 本文谋篇布局、组织材料的技巧:

答:本文全文段落虽多,多达22段,但几乎每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从断电后街道、地铁、电梯、拘留所、机场、电厂、医院的混乱,到警察局人员为挽救后果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每个事实都是独立成段,多而不乱,有条理、有层次地描述了断电后纽约的混乱,客观冷静地把断电的后果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造成的危害无法预计,但记者条理清晰地把各种事情串联起来,而又彼此相对独立,多而不繁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4)本文用事实说话的手法,主要运用的选用典型事例说话的方法。结合(2)、(3)题分析本文客观手法的运用。

六、《太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可爱啊”》P29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