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弹力 新课导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二节 弹力 新课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dd7184abe1e650e52ea99da

第二节 弹力 新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习难点

1、熟练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正确区分弹簧的伸长量和弹簧的长度的关系。

什么是塑性?

答: 3、什么是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

答: 【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实验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并向大家展示。

注意:弹力的基本特征:(1)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2)弹力的大小随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3)弹力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俗称拉力;另一类就是像汽车轮胎与地

知识链接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用5分钟时间浏览完本节,边看边思并把重点在书上勾出来,有疑问的地方要做好记录,并回答

面、桌面上的课本与桌面之间的弹力,通常叫支持下列问题:

1、物体受力会发生 ,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力和压力。 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

【探究二】 关于弹簧测力计

2、物体由于发生 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

受到的拉力越 ,弹簧的伸长越 。 2 、构造: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关于弹力

1、(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用力拉橡皮筋,有什么变化?松手后,橡皮筋又有什么变化?

答: 什么是弹性?

答: 2、玩橡皮泥时,用力捏橡皮泥,有什么变化?撤去外力橡皮泥能复原吗?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答:

1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

(1)测量前:轻轻来回拉动几下挂钩,防止弹簧指针卡在外壳上;观察量程和 ,观察指针是否 ,否则要 ;还要观察 和 ;估计被测力的大小。

(2)测量时:所测力不要超过它的 ;要使弹簧轴线方向与被测力的方向 ;读数时,应让视线与刻度面 。 【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各问题的答案。 2.向大家展示其答案。

课堂反馈 一.(必做题)

1、在下图中,A、B两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

1 2

3

拉力(钩码总0 重)F/N 0.5 1.0 1.5 2.0 2.5 橡皮筋的总长4.5 5.1 5.7 6.3 6.9 7.5 度L/cm 橡皮筋伸长的0 长度△L/cm 0.6 1.2 2.4 3.0

2、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00牛 B、200牛 C、0牛 D、400牛

3、两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比较臂力的大小,他们拉同一拉力器的三根弹簧,结果都将手臂撑直了,则 ( )

A、手臂粗的同学用的臂力大 B、手臂长的同学用的臂力大 C、两同学用的臂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用的臂力大小

二.(选做题)(序号1、2、3、4学生做A类题,序号5、6、学生做B类题,)

1.(A类)小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时不小心将物体挂在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10N,则物体重为( )

A、一定为10N B、一定小于10N C、一定大于10N D、以上说法不正确 2. (B类) 关于弹簧测力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月球上,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力的大小 B、弹簧测力计上的字母“N”用来表示它的型号 C、测量时,要尽量让弹簧与外壳间没有摩擦 D、使用时,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三.(探究题)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下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 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 (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答: 。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要点回收台

1、弹性: 塑性:

2、弹力: 产生条件: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