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0e61b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d

业性两个方面;Dees(1998)则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社会创业:社会创业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学习过程;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大胆行动。 南开大学王仕鑫、廖云贵(2004)认为社会创业者具有以下基本内涵:肩负社会使命,以创造和维护社会价值为驱动因素;识别和不懈追求能够服务于社会使命的机会;进行持续创新、不断适应和学习;行为不受当前所掌握资源的限制;体现对所服务人群或社区以及资源提供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二)社会创业过程模型研究 Dees等 (2002)认为,社会创业是一个包括过渡、变革和稳定三个阶段的过程,由此提出了社会创业三阶段过程模型; Sharir和Lerner(2006)开发了一个社会创业过程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认为,新创社会事业一般要经历机会识别、发现、探索与开发等阶段,社会创业者个人、组织、环境和流程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创业过程。韩雪等(2009)认为影响公益创业的因素有: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外部经济和技术支持、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公众认可度、新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投入、志愿者的加入与受助者的参与、公益企业家的带动作用等。(三)公益创业环境研究公益创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撑,有利的环境条件是一个非常的重要因素。Sharir和Lerner(2006)清晰地勾勒了社会创业成功的八个关键因素:(1)社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2)献身社会创业的精神;(3)资本积累基础;(4)公众接受创业理念的程度;(5)创业团队的构成,包括志愿者和雇员的比例;(6)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长期合作关系;(7)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服务能力;(8)社会创业者的管理经验。其中,社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和献身社会创业的精神是社会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李志辉,黄少建(2007)在香港、西班牙、英国社会企业的比较中指出了六个影响公益创业的关键性因素:(1)法律和行政环境;(2)特定架构以管理社会企业;(3)融资问题;(4)业务支持;(5)公众对社会企业认识;(6)业务支持。 ‘

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

查与反思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详细介绍: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规划,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负面影响,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 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 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张家界市桑植县、衡阳市衡南县和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三门峡市卢氏县等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其中包括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教育行政管理者卷,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

为89.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为有关撤点并校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作品图片

?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在探究促进教育的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改革的效益,更好的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思路 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对数据分析处理,围绕撤点并校的效益性和公平性,建立理论模型。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并就撤点并校所引发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的科学性在于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调研地区撤点并校实施情况和撤并的现状,通过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先进性在于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学术前沿,并以公平和效益为分析视点,建立理论模型,揭示如何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独特之处是课题组的同学均来自农村地区,在成长过程和求学经历中,见证了撤点并校的发展,对撤点并校有切身感受。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有利于深化对教育公平性的认识,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向着兼顾公平和效益的方向发展。 现实指导意义 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注和加强城镇弱势群体义务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相关问

题的科学解决,在此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能提高教育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作品摘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造成“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 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 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对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建立理论模型,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剖析和反思,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0月份被确定为学校第四期“质量工程”重点课题,已获重点资助。 获学校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晋级省级决赛。 2011年5月参加第九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被组委会授予省级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2] 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3] 范丽平、李祥云,《国外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研究综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4]《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八年之痛》[N],南方网(广州),2009-04-02. [5] 万明钢,《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6] 杨兰,《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 [7] 杨东平,教育蓝皮书《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 [8] 斯琴,《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2月. [9] 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4月 [10] 廖英丽,《美国中小学合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