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民间医家(2016年元月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医正骨民间医家(2016年元月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0f04c44a7302768f9939c4

创伤后机体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合理及时的补充营养能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伤口(或切口)迅速愈合和全身康复。 您的饮食应该包括:

富含胶原的猪皮或猪蹄类食物。

富含铜的食物:瘦肉、肝、水产、虾米、豆类、白菜、口蘑、小麦、粗粮、核桃等。 富含锌的食物:虾皮、紫菜、猪肝、芝麻、黄豆、绿豆、带鱼、鲤鱼等。

富含铁的食物:动物肝、心、肾、动物全血、蛋黄、瘦肉类、鱼类为首选;绿叶蔬菜、水果、干果、木耳、海带、芝麻酱、红糖等植物性食物亦可选用。

富含钙的食物:.鱼松、虾米、虾皮、芝麻酱、豆制品,奶制品等。

富含维生素 A的食物: (植物性食物)菠菜、韭菜、油菜、莴笋叶、胡罗卜、红薯等。 (动物性食物)动物肝脏、螃蟹、蛋类、黄油、全脂牛奶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及猕猴桃、刺梨、沙棘等野果。 骨折不同时期饮食的选择:

1.骨折早期:应注意纠正失水、失盐。宜选用低脂、高维生素、高钠、高铁、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半流饮食。每日4~5餐。四肢骨折轻伤员可用普通膳食,每日3餐,下午加餐维生素AD奶或强化钙酸奶。

2.骨折后期:可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以利骨折愈合和机体消耗的补充。 饮食中应注意:

1.避免食用太凉的食物,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防止肠蠕动过多及胃肠道 炎症引起腹泻。

2.对脊柱、骨盆、下肢骨折卧床病员,要注意增加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以避免便秘。 3.对因上肢骨折不能自行进食的病员要做到定时、定餐喂食,注意喂食速度慢, 充分咀嚼后吞咽,以利于消化吸收。

4.对不能到户外晒太阳的伤员要注意补充鱼肝油滴剂或维生素D片或强化维生素D牛奶、酸奶等。

5.对有糖尿病、肾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员,饮食原则必须兼顾,否则不利于整体健康的恢复.

杜自明(周恩来保健医生) (1878—1961)

杜自明,中医正骨专家。近60年的医疗实践,于中医正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众多患者解除伤痛。晚年为发展中医正骨学术、培养正骨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

杜自明,满族,成都人。1878年出生于**省成都市一个正骨世家。幼时勤奋好学,6岁进私塾,并随父习练武术,在少林武功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及长,大部分时间务农;同时跟随其父临症,学习骨伤病的诊疗技术。经过16个春秋的刻苦学习和从未间断的临床实践,终于较好地掌握了世代家传的理伤正骨技术。少年时喜欢武术,习少林正宗拳法,对各种兵器武具皆操练精到,尤擅长拳击、刀剑及猴拳,青年时曾应试武举,并在清朝**将领王崑手下做过镖师。其练武情景,现今成都中医学院尚存有由中央新闻制片厂摄制的实况影片。杜氏自幼得家传治骨伤科秘方与技艺,因而常为近邻及求治者诊治,1912年始正式行医济世。因其理伤正骨技术高明,不论对骨伤常见病还是疑难病的诊治,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杜自明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医德高尚,能广泛接触不同阶层的病人;对贫寒患者的诊疗,有时非但免收诊金,甚而还能尽自己的可能为其解决伤痛及饥寒之苦,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因而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留有良好的印象,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逐渐为医林所推崇,并誉满祖国的大西南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杜自明虽年逾古稀,但对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聘请各老中医参加政府工作、医疗科研工作等方针、政策和措施,表示热烈拥护。由此激发了他为广大劳动群众诊疗伤痛和为人民卫生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热情。他言行一致,勤奋工作,一心为了中医正骨事业的发扬光大,深得成都人民的信任的推崇,先后被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市人民代表。为了支援建国初期祖国大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他满怀激情地担任了西南铁路基地医院特约医师的光荣任务,为诊治工伤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久,为响应党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号召,他又兼职于**医学院骨科,从事中医骨科临床教学工作。

1955年,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之时,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全国各地遴选了32多位名医来院工作,他们当中有赵锡武、岳美中、王文鼎、、黄竹斋、韦文贵、朱仁康、钱伯暄,**省的杜自明、蒲辅周、任应秋等一批专家被选送到北京,作为中医研究院的骨干力量,都是各有所长、造诣精深的中医名家。正因为杜氏的精湛技艺,1955年被中央卫生部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这也是**中医界的光荣。杜自明作为**著名正骨专家被正式聘请到京,出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在北京工作期间,他虽然年迈八旬,依然壮心不已,对中医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正骨临床工作,连续数年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并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正骨经验传给下一代,培养多名正骨人才。杜自明的工作成绩获得部、院领导的好评,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得到同道们的广泛赞许,先后被评为中医研究院“六好”工作者,卫生部直属单位先进集体及先进工作者代表,并担任第三届全国***协商委员会委员。杜自明对中国***和人民政府所给予的荣誉铭刻在心,倍受激励,曾感慨地说:“这些是我在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抱定决心,一切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由于他的深入钻研和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因而对理筋、正骨、脱臼整复、矫正畸形均有独到的手法和经验。其中尤以治疗筋伤最为擅长,以其独创的“单指舒筋法”填补了骨伤科理筋手法中的空白,具有痛苦少、见效快的优点。对正骨,杜氏亦有独到之处。他根据《医宗全鉴》的横、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创立了“子骨找母骨”的骨折整复手法,对现今骨科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1.强调手法治疗与自我锻炼相结合 杜自明非常重视“练功”。他强调的练功,包括医者与患者双方。前者要求医生本人坚持练功,目的在于培养强健的体魄,以期能够胜任繁重、多样的临床治疗的需要;后者是要求病人遵照医嘱有针对性地配合体功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加速病体康复过程,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伤手法与按摩相结合

杜自明把他长期临床实践所积累的伤科手法归纳为理筋手法与正骨手法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分筋理筋、弹筋拨络、摆摇升降、按摩镇定;后者则分为接、卡、挤、分、旋、端、靠。临症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选择运用。特别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时,他非常重视理筋手法与按摩、捏按的合理配合,认为后者手法有理通经络、摩散肿结的作用,是分筋理筋的辅助手法。同样,他在运用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也对按摩、捏按手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后者手法本身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改善肌肉紧张等作用,而有利于骨折的矫正和容易使脱位入骱。

他要求运用手法必须做到沉(心境沉着)、和(态度和蔼)、巧(心灵手巧)、快(手法快捷)。正是基于上述思想,杜自明把数十年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十个方面,称之为“十要”,即:认识结合思想为要,大胆结合细心为要,诊察结合按摩为要,治疗以辨证为要,脱臼以合榫为要,骨折以对合为要,敷药以对症为要,包扎以有效为要,固定以多考虑为要,服药以配合为要。这些观点是杜自明理伤正骨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杜氏的毕生骨伤治疗经验被整理成《杜自明正骨经验概述》一书,于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中医骨伤科临证医生的重要参考读物。另有《扭挫伤治疗常规》等。 简历

1878年 出生于**成都。 1884年 读私塾。

1886—1901年 随父学习医术兼务农。 1902—1950年 在成都开业应诊。 1951—1956年 成都铁路医院任医师。

1957—1961年 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 主要论著

1 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自幼习武的中医正骨专家——杜自明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前身系全国著名中医骨科专家杜自明诊所创办于1916年创办的骨科诊所,现已发展成为以中医为住、中西医结合,集创伤急救、临床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具有专科特色优势的全民所有制,省、市、区社保定点医院。

医院有门诊、住院大楼各一幢,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门诊部设置创伤急救、骨折整复、颈椎病、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疼痛专科、针灸科、康复中心、中西医内、外科、皮肤科、检查科、放射科、麻醉科、心电图室、B超诊断室以及专家门诊。住院部共设置病床240余张,内部环境优雅,病室内整洁舒适。单人间、三人间病室设卫生间并配置有电热淋浴器,及彩电、空调、电话。 医院座落在成都市羊市街西延线东门街54号。

世纪中医骨伤科著名专家传略——成都中医骨科泰斗百岁名医杨天鹏简介

杨天鹏,男,(1902年5月-2005年8月26日),汉族,**省安岳县人,主任中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顾问。成都骨科医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杨老自幼习医,1922年和1926年先后拜名师周云武和刘元福,兼攻中医骨科及少林武术,同时随师上山采药,为民众医治伤叛乱。经过多年的艰苦学习与实践,为他后来的骨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他正式出师开始行医,曾先后到过内江、自贡、江津、遵义、合江、泸州、重庆、宜宾、江安、打鼓、新场、赤水等地,足迹遍布**,救死扶伤无数。杨老为人忠厚,而且非常注重医德修养。他常说:作为一名好医生,应该做到“精”与“诚”。精,就是对医术的精益示精;诚,就是以诚心待人,以诚心待病人,不能以其地位高低、衣着华朴、关系亲疏来区分贵贱,而要一视同仁,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在他医治的病员中,大多为船夫、车夫、挑脚夫赞美上层人物。杨老不仅能精心施治,而且对一些无钱付医药费的穷苦人给予免费,甚至有的还馈送路费。因而他的声誉日增,赢得了广大病员的钦佩和崇敬。

1940年,他在自贡开设了“天元堂”诊所,1943年在成才开设了“天元堂”诊所(现下东大街73号),1948年他将“天元堂”诊所无私重新扩大,修建成面积约100m3的三层楼房。1956年杨老参加了“成都卫生工作协会”,并将自己的“天元堂”诊所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政府,更名为“成都市东城区下骨科联合诊所”,并担任所长。1964年该诊所发展成为“成都市东城区骨科医院”。1982年更名为“成都骨科医院”。

他曾多次被评为**省、成都市及东城区的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成都市东场面第四、五届人大代表,成都市东城区政协常委、委员等职。1985年5月成都市卫生局授予他“成都市名老中医”称号。1989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

杨老广学博采,勇于探索。他每到一处,必拜方当地名医,请示指点教诲。他先后参拜师傅

20余人,从中精取各家之长,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党说:“井淘三遍出好水,人投九师技艺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研博究,不谋得失”。 杨老常以“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格言来要示弟子们。他说:临诊看病,既要敢想敢做,当机立断;又要小心谨慎,周密思考;既要灵活多变,又不墨守成规;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主观武断。这些具有创见性的辨证思想,使后学获益良多。他亲手培养的30多名弟子,分布在**各地,有的从事临床,有的从事教学,有的从事医院领导工作,都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他对他的学生弟子们既爱护,又严格要求,他要求学生做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既要有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又要对病人有屿心,还要有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他的一呼一吸都与病员息息相关,竭尽全力挽救病人 是他一生的全部乐趣,就连他在60年代身陷逆境遭到迫害时,仍然不辍地为病人疗伤祛疾。

杨老逾古稀之年,仍在为中医骨科事业的发展而操劳。1982年6月成都市成立中医骨科学会,他被推选为学会常委。他先后参加了在长沙、武汉、石家庄、洛阳、西安、无锡、渡口、乐山、宜宾、成都等地举行的全国和省、市级学术会议,在大会上作了言传与示范相结合的交流。在**省第三次骨科学术研讨会上,他无私地将自己的秘方“虎穴散”献了出来,受到与会者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另外,他还先后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有“理盘手法应用心理”,“肩周炎的治疗经验”,“胸部伤盘的治疗经验”等。 由于他有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使他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杨老对疑难生症颇有研究,尤其对老年性关节病委有研究,他常说:“人老先从关节老,无事蹬脚三百腿”,“男子以精为贵,女子以血为主”。实为他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总结之精髓。

在用药方面,他不拘泥于骨折的初、口、后三其的治疗常规,更强调“治损重的固肾”,“温养方能通痹”,“通窍当从风治”,“活血尤重行气”。认为内外兼治是加速患者生理机能得到迅速改善和调节生长的必要手段,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所以极其重视补肝肾与培补脾土。采用医患协作,借力发挥之法来七治筋伤与骨折。在手法的应用上,则要求手法熟练、刚柔相济。他创有独特的理筋手法,如“八安分折法”、“近节牵抖法”、“四指拨络汉”等。在骨折的整复方面,主张一次性整复成功,这样既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又可防止反复性整复造成愈合后的功能障碍或畸形等。

杨老一生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第一,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几十年来,不知挽救了多少病了的伤残乃至生命,他崇高的医德、卓越的学识、精湛的医术,深深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也受到他的同事、学生患者的崇敬与爱戴。而今杨老已年届百岁,但他仍雄心不泯,壮心不已。1998年在他的倡导下,成都成立了全国独有“杨天鹏长寿研究所”,志在长寿问题上,再创奇迹。

成都骨科医院是全国久负劢名的专科医院之一,地处川西平原的成都市区内。傍依风景秀丽的府南河畔,南临东门大桥,向西毗邻东风大桥,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 成都骨科医院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学校、万县中医学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基层骨科医师进修、学习基地。《中医正骨》、《中国骨伤》杂志编辑部**分部所在地。作为基层骨科医师培养的摇篮,她每年为外院输送近百名骨科人才,被评为**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习基础合格医院。

医院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骨伤》杂志顾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骨科专家杨天鹏主任医师始创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科研成果方面,已有二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市科技成果奖。医院现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医院由急诊科、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部、股骨颈治疗中心、椎间盘治疗中心、住院部、附属制药厂等部分组成。 医院通讯联系地址:成都市均隆街66-68号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