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27793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b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一)”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从观察饼干盒的主题情境入手,结合上一课时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感悟新知识并形成知识表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辨认从前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立体实物所看到的平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判断观察的方位,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观察物体的经验,但是抽象思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在本课采取了“情境引导——合作探索——自主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的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儿童的思维最容易产生好奇心,本课一开始就设计了观察两个饼干盒的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让他们产生疑问的同时,充分的去思考,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①观察饼干盒。本环节我最大限度的使用了教材中的主题情境,首先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了解了正面、侧面和上面这三个观察角度,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际观察长方体盒子,在学生有了实际的观察经验之后,再回到课件出示的主题情境图中,判断每个小朋友的观察结果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②观察长方体。在初步掌握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盒子,并说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猜一猜了解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完全相同。这一环节的学习仍然是在小组内完成的,让学生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交流中学习,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长方体,观察到的图形可能不同,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③观察正方体和球。

有了观察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再观察正方体和球就容易的多,所以,我先让学生去猜测推理从不同方位观察正方体和球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并让学生说出猜测的理由是什么,然后才让他们在小组内实际观察确认,学生会由于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而产生极大的满足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巩固拓展,实践新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几道难度依次增加的题目,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操作,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4.达标反馈。学习中的及时反馈非常重要,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纠正。在这里我设计了将平面图与对应的立体图形连线的题目,将本课所学知识做了一个综合考察,然后又通过涂色的操作形式,发展学生空间推理能力。最后通过文字挖空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理论进行总结归纳。

5.课堂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及时整理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比较牢固的知识表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6.布置作业。 (五)说教学反思 (见教学设计中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并运用加减混合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加减混合运算”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两步连加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买皮球”的情景展开对简单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

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买球”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

理,学会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算理。难点设定为:能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体验运算顺序,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通过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森林联欢会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很容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结合教材呈现“小山羊帮助联欢会买皮球”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本课的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习题,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拓展,使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达标反馈

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本环节安排了的习题不脱离教材,完全是围绕本课知识设计的,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处理。

(五)课堂小结。

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却在反思和总结中,再次强化本课所学内容,并提出自己学习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