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学简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病理解剖学简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2ce9f9bcd126fff6050b7b

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答:(1)溶解吸收:坏死组织溶解液化,血管、淋巴管吸收,吞噬细胞吞噬。完全或部分修 复或形成囊腔。

(2)分离排出:发生于体表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坏死灶与组织分离脱落形成缺损,有 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

(3)机化:不能完全吸收或排出的坏死组织、渗出物、血肿等由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 替代坏死组织的过程称机化。

(4)包裹、钙化:较大坏死灶不能完全吸收、排出或机化,则由肉芽组织加以包裹,以 后由增生的结缔组织包裹。坏死组织可继发营养不良性钙化,大量钙盐沉积在坏死 组织中,如干酪样坏死的钙化。 病理性钙化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答:骨和牙之外的其他部位出现钙盐沉积,称病理性钙化。 类型及特点:

1)营养不良性钙化:变性坏死组织或异物的钙盐沉积,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 2)转移性钙化:钙盐在未受损组织中沉积,全身钙磷代谢障碍或VitD摄入过多。 简述肉芽组织功能及转归? 答:功能:(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组织缺损;

(3)机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转归(结局):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 试述肉芽组织逐渐成熟,其主要形态学标志为哪些? 答:(1)间质水分逐渐减少; (2)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 (3)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目减少;

(4)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少数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

(5)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同时成纤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胞核变得细 长而深染,变为纤维细胞。

(6)时间在长,胶原纤维的更多,而且发生玻璃样变性。细胞和毛细血管的成分更少。 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简述瘢痕组织对机体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答:有利:(1)长期填补并连接创口及缺损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2)保持组织的坚固性,增加抗张力能力。(可形成疝、室壁瘤)。

不利:(1)瘢痕收缩、功能障碍 (2)瘢痕性粘连 (3)增生过度形成瘢痕疙瘩 (4)器官硬化

简述细胞再生能力分类并举例? 答:(1)不稳定细胞:不断增殖以代替不断被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淋巴造血细胞。 (2)稳定细胞:生理状况下稳定,受到损伤后表现出较强再生能力,如各种腺上皮细胞。 (3)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试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答:(1)伤口的早期变化: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局部红肿 (2)伤口收缩: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缩小。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 1 - 1

简述淤血的原因、后果? 答:原因:(1)静脉受压 (2)静脉管腔阻塞 (3)心力衰竭

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 (1)淤血性水肿、出血 (2)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坏死 (3)淤血性硬化(肝、肺,长期慢性淤血)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机制)? 答:条件:(1)内皮细胞损伤 (2)正常血流状态的改变 (3)血液凝固性增高 简述栓塞的类型、栓塞途径? 答:类型:(1)血栓栓塞:包括肺血栓栓塞和体循环血栓栓塞 (2)气体栓塞:包括空气栓塞和氮气栓塞 (3)脂肪栓塞 (4)羊水栓塞

途径:(1)静脉系栓子可引起肺栓塞或梗死。 (2)动脉系栓子栓塞于人体的重要器官。 (3)门静脉系栓子引起栓塞。

(4)静脉系栓子从右心到左心,引起动脉系栓塞,称为交叉性栓塞。 (5)大静脉栓子引起小静脉栓塞称为逆行性栓塞。 简述血栓的类型及组成? 答:(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主要)、纤维素、少量白细胞

(2)混合血栓:血小板和纤维素,纤维素网络大量红细胞,并附着白细胞(交替出现)。 (3)红色血栓:凝固的血液 (4)透明血栓:纤维素 试述血栓的结局有哪些? 答:(1)蔓延:血栓可以聚集很多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蔓延),并最终阻塞一些重要的血管。 (2)栓塞:栓子可以脱落并转运血管系统的其他位置。 (3)溶解:血栓可由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而被清除。 (4)机化和再通:血栓可诱导炎症和纤维化称机化,并可最终再通,即重建血管内血流。 (5)钙化(静脉石)。

简述梗死的原因、类型及影响梗死发生的因素? 答:原因:(1)动脉腔阻塞:血栓形成、栓塞

(2)动脉被压闭:肠套叠、肠扭转、肿瘤、机械性压迫 (3)动脉持续痉挛

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影响梗死的因素:(1)血液供应的性质 (2)栓塞的发生速度 (3)对于缺氧的耐受性 (4)血氧含量 简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1.高脂血症 2.高血压3 .吸烟 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5.遗传因素 6.年龄

7.性别:女性在绝经期前冠状动脉AS的发病率低于同龄组男性,绝经期后,两性间这

种差异消失。

8.其他:1)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别是巨细胞病毒(CMV)有促进AS发生的

作用。2)体重超重或肥胖

简答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及主要合并症(继发病变)? 答:基本病变:(1)脂纹的形成(2)纤维斑块的形成3)粥样斑块的形成

合并症:(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斑块上血栓形成(4)钙化和溃疡形成

(5)动脉瘤形成(6)血管管腔狭窄,造成组织缺血

2

- 2 -

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答:

原因 蛋白含量 比重 细胞数 凝固性 透明度 渗出液 炎症 15—60g/L 1.020以上 >500个/mm3 能自凝 混浊 漏出液 非炎症 0—15g/L 1.012以下 <100个/mm3 不能自凝 澄清

液体渗出的作用? 答:有利影响:(1)稀释毒素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伤;(2)为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

带走代谢产物,有利于白细胞吞噬和消灭病原菌;(3)含有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4)纤维蛋白网限制微生物的扩散;(5)产生体液免疫。

不利影响:(1)影响创口愈合;(2)渗出液过多压迫和阻塞作用;(3)机化引起肉质变。 简述炎症时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机制主要有哪些? 答:(1)内皮细胞收缩和(或)穿胞作用增强 (2)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3)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4)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论述炎症的结局?

答:分急性和慢性炎症两种。

急性炎症:(1)痊愈: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2)瘢痕修复: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3)迁延成为慢性炎症:如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清除,在机体内持续起作用,

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迁延不愈,炎症由急性转为慢性,病情时轻时重。 (4)急性炎症扩散:局部蔓延、淋巴路蔓延、血行蔓延

慢性炎症:(1)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激发免疫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

(2)病原微生物或内外内毒性因子长期存在,引发慢性幼芽肿炎,导致组织

器官功能障碍 (3)(与机体成分有共同抗原性)病原微生物(与机体成分有共同抗原性)

持续存在引发免疫应答→自身免疫病

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增生 分化程度 与机体协调性 病因去除 形态结构功能 对机体影响 肿瘤性增生 单克隆性 失去分化成熟能力 相对自主性 持续生长 异常 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 多克隆性 分化成熟 自限性 停止生长 正常 有利 晚期良性高血压可使肾脏发生何改变,形态变化如何?对机体的影响?

答: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为双侧对称性、弥漫性病变。镜检:肾入球动脉发生玻璃样变,肾小球缺血可引起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健存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形成肉眼可见的无数红色细颗粒,称之为颗粒性固缩肾。随着病变的肾单位越来越多,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少数可进展为尿毒症。

- 3 -

3

列表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组织分化程度 核分裂 生长速度 继发性改变 生长方式 转移 复发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分化差,异型性大,与原有织的形态相似 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 缓慢 较少发生坏死,出血 较快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常有包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故通常可推动 清楚,通常不能推动 不转移 很少复发 可有转移 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响 试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 组织来源 发病率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可以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合用 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癌 上皮组织 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后成人 肉瘤 间叶组织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大体特点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生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梨状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界清楚 富 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多经淋巴道转移 肉瘤细胞间多有肉状纤维 多经血道转移 组织学特点 网状纤维 转移 简述心肌梗死合并症及对机体的影响? 答:合并症及对机体的影响:

(1)心力衰竭:梗死后心肌收缩力丧失,可导致左右或全心衰竭。

(2)心脏破裂:发生于左心室前壁者,破裂后血涌入心包腔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迅速死

亡,室间隔破裂后左心室血液涌入右心室,导致急性又心功能不全。

(3)室壁瘤: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血栓形成。 (4)附碧血栓形成:促进血栓形成

(5)心源性休克:发生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6)急性心包炎:由于坏死组织累及心外膜可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 (7)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心脏骤停、猝死。

-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