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实验学校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仪陇县实验学校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3fee0fcfc789eb172dc860

《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方案

四川省仪陇县实验学校 王 勋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对于本节新授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我校课改实施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乐学,让师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属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主要讲述了封建社会繁荣发展阶段的历史即隋唐时期的历史。隋朝是继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来看,“繁盛一时的隋朝”既是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发展,又可为学习“盛世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课的内容,教材只编写了两目,即“南北重归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共三段正文三段小字,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荣”,而“一时”,即二世而亡,编写在了第二课。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归纳为四个学习主题,即“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初经济的繁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内容的具体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知道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

1

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要求学生在课前,借助教师精心编制的导学案,完成对本课的预习,并在课本上勾画和批注关键字句。

②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精讲精导,梳理知识,建构体系。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通过引导学生结合P.4和P.5的“动脑筋”及插图,展开合作探究,教师再结合课件中的动态示意图,精讲点拨,并让学生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以把握这一重点知识。 情感态度和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而且还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它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要贡献,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重点难点及处理

依据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处理的方式是借助导学案的导学,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然后结合课件中的一些拓展材料,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并适当的进行精讲精导,以突出这个重点。

难点:①隋初经济的繁荣。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借助课件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及表现。②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是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有一定

2

难度,所以我将通过问题引领、提供史料、读图说史、总结归纳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的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手段,已初步具备一定的从不同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一学期的课改,学生已对我校推行的高效课堂“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的适应,这是学好本课的重要的前提因素。就知识储备而言,学生已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具备学习本课“新知”的基础,但是对于全面评价隋朝大运河和探讨繁盛一时的隋朝史实,则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高度概括要点来完成问题,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法学法 1.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我校课改实施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即课前“自主学习”(目标导学、自学生疑)、课中“合作学习”(探究展示、精讲精导),学后“用中学习”(过关检测、拓展延伸)。整节课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以导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理利用课件,拓展知识,精讲精导,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老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教法设计

结合当前新课改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学为主体”的原则,以及我校的“学案引领、呈现任务;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全员参与;预为先导、学为主体;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课改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案导学法、问题归纳法、互动探究法、动手体验法(如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等教学方法,配之以自制课件,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共同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3.学法指导

本节课指导学生利用导学案,结合课件,采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自我检测、学以致用”的学习法。

3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情景导入 三 段 六 步 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 概述上册朝代的更迭情况,引入单元主题,再结合导入框的叙述,点出课题。 一、目标导学 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教材P.2——P.5,勾画要点,完成预习。 二、自学生疑 先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独立完成基础知识;若有疑难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仍不能解决的,写下来在课堂上解决。 学生活动 学生看课件,回答朝代的更迭。 在自习课上,先“独学”,认真阅读教材,勾画要点,完成预习;然后完成“自学生疑”中的相关内容,即自我检测预习的效果;再然后在小组内,以“对学”的方式讨论独自不能解决或生成的问题,若仍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或没达成统一认识的共性问题,写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展示自学成果,达成共识;再采用“群学”的方式,合作探究导学案上的问题,并做好笔记;探究展示完成后,结合老师的精讲精导,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巩固小结本课的内容,建构知识框架。 教师活动 利用课件,导入本课,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室内巡视,针对个别学困生,指导其勾画关键字句,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督促学生结合导学案的提示,在课本相应的位置批注关键字句,初步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 设疑激趣,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通过“导学案”的“目标导学”,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与任务,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主动地围绕目标追求、探索新知。 通过“导学案”的“自学生疑”,检测自学效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体现新课改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精讲精导”时,借助课件,只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以及讲重点、讲难点;不讲学生已经懂的、能学懂的知识点。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学习 三、探究展示 1.各小组交流展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达成共识。 2.师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 3.合作探究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条件、及其作用。 4.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 四、精讲精导 用中学习 课堂反思

1.讨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2.思考: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说隋朝是“繁盛一时”的朝代? 3.师生合作、整合知识、巩固归纳、建构框架。 五、过关检测(单项选择题) 学生学后,采用 进行精讲评六、拓展延伸(材料分析题) “独学”的方式,用析。 中再学,自主完成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通过学习这节课,学生写下收获与困惑;查漏补缺、归纳整理笔记。 4

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课堂,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展示学习的成果;教师精讲一些知识,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借助课件,形成统一认识;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教师及时表扬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