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4738e016fc700aba68fc65

8.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电报诞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电报本身虽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并推动了通讯社的产生。

电影出现于19世纪末,从一开始就属于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二战后,电影很快就发展成为融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融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于一体的大规模产业。 广播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商业化进程,成为大众化传媒。二战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便利媒介。

9.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电视集视听觉于一体,通过影响、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电视的出现使人们每天对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分钟一下子提高到了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电视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0.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特点:1、传播速度的实时性2、信息内容的海量性3、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4、信息检索的便利性5、传播过程的交互性6、传播范围的全球性

意义: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不仅在于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播的转型。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也为它们未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大众传媒的趋势。

11.简述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认为大众传媒的普及会推进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和提高人类的理性;

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媒介的集中和垄断加剧使大众传播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二战后传媒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进一步招致了不少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

12.布莱士认为报刊在民主政治中有三种重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1、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2、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3、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13.如何理解塔尔德关于报刊与公众的观点?

报刊对于社会最主要的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P109

14.“电子乌托邦”概念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P110 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15.试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对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

16.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的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信息环境的社会控制功能):

(1)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符号;

(2)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包含着具有告知性和指示性的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3)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17.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日本-藤竹晓提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间作出明确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