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教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教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48b7c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00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基于体现备课的实质,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能力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成长的背景下产生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博百家之所长,集众人之精华,将最优化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汇编成册,成为教师最真实的校本教参。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解决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开创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校本教研 共同发展

一、审视教研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普及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上,学校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而且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我们数学组还进行了课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校本教研活动,尽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反思我们的工作,发现仍有很多时候是高耗低效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㈠备课形式化

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为了在考核中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我们可以看到写得满满的“优秀”教案。然而走进课堂发现,很多时候实际教学与教案是不相干的,再仔细一深究,很多课堂只是把网上的课件复制加以演绎,至于学情、教材的研究变得非常肤浅,备课在这里失去了实质的内涵。尽管学校也采取了所谓的集体备课,但仔细分析,仍是留于形式。我们强调的是大家备一课内容或一个单元,但是由一个主讲,大家课后分析研讨。每当学期初,我们数学组成员忙着相互听课,然而,匆匆忙忙听了课,留下印象的却不多,能够提供借鉴和帮助的更是有限。

㈡情感孤立化

长期以来,教师与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他们很少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数学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常态。这种情感上的孤立和相互阻隔也给教师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提供了机会,教师也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未必愿意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人分享、未必愿意与人一起制定方案。

㈢研讨求异化

当教师要上研讨课或公开课时,为了获得“与众不同”之誉,往往另辟蹊径,选取教学

内容时避免撞车,并且尽量选取自己容易把握的内容,避开难点课题。如此一来,同一文本便会演绎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的教学目标来,这在非数学学科看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于是,数学教师会在选教学内容上花大量精力,从而减缩了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真正需求上的时间,一味的求新求异,会变得不务实,也无法真正让自己得到提高,缺失了很多挑战的机会。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体现备课的实质,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能力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成长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开创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从而有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建立。

二、构建教研模式

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一方面,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基于以上目的,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构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方案修正→再次反思→撰写案例。

㈠方案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大致构想,“同课异构”的许多有关“同”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得以清晰,确保“同课”。从而有利于控制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他非教学因素,便于比较研究,促进后续教学的行动跟进。

2、个人设计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教师都有其自身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教师的创造力体现在个人设计上。执教老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建构出不同的意义,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㈡课堂行动

在课堂中,执教教师根据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实施情况适当调整。其他教

师根据事先分工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观察。

1、分工安排

第一组任务:观察教师 第二组任务:观察学生 第三组任务:观察教学实施

2、课堂教学

本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计划等教学实际。 附: 初一数学教师张永刚的课堂实录,

-------数学教研活动 一、课题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 (6)(-2);(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 (16)0; (17)(-2); (18)(-4); (19)-3; (20)-2; (24)3.4×10÷(-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44

2

2

3101

21

2

3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课堂练习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注意结果中的负号不能丢. 课堂练习

计算:(1)-2.5×(-4.8)×(0.09)÷(-0.27);

2.在没有括号的不同级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例3 计算:

(1)(-3)×(-5); (2)[(-3)×(-5)]; (3)(-3)-(-6); (4)(-4×3)-(-4×3).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

解:(1)(-3)×(-5)=(-3)×25=-75. (2)[(-3)×(-5)]=(15)=225. (3)(-3)-(-6)=9-(-6)=9+6=15. (4)(-4×3)-(-4×3) =(-4×9)-(-12) =-36-144 =-18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