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学论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教学论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76265458fb770bf78a55ac

学习中有人善于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有人则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后者学习该书中的有益的东西,也学习它的缺点和错误,这与所谓“一边倒”不无关系。但是到了60年代,随着当时中苏关系的变化,该书成了批判的对象。如《人民教育》发表文章,不指名地批判“冒牌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登载一个省教育学会开讨论会进行批判的报导。将某些缺点和错误加以夸大,有的真理当作谬误,然后上“纲”上“线”。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批判虽然是无说服力的,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但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危害性却不可低估。

教学论的研究与一定社会的政治是有关系的。但是,作为学术研究有自身的特点。教学论有自身的发展史。各个社会的教学有共同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教学论的遗产中反映了这些东西。随意否定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及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将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批判应该是一分为二的分解过程。教学理论要得到发展,必须批判继承中外的历史遗产。遗憾的是,有些人不但提倡形而上学的简单否定的方法,而且强调“总结经验就可以摸清教学规律,提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教学论。”这种观点不但对苏联教学论的研究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成为建国初期教学思想批判和新中国教学论研究的思想枷锁。【61、62、63】

? 列宁说的好:“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

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71】

? 教学思想和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关系密切;它是当时教学经验的概括;教学思想和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后人对前人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有批判、吸收和创新,继承性很强;外国教学理论的不断引进,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影响很大。可见,我国教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历史阶段又有不同的情况。在近现代教学论发展过程中,古今中外教学思想和理论的相互影响特别突出。因此,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论的过程中,运用古今中外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02】

? 第七章 探索教学规律所走过的路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概念和规律的体系。教学论要成为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概念和规律的体系。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教学规律的探索达到什么水平,是判断教学论是不是科学或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强弱的标志。了解前人探索教学规律所走过的路,能使我们较清醒地认清在教学规律探讨中的成就和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如何继续向前。当前,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上有共同性,也存在分歧。从历史角度探讨问题,可能有助于开拓思路,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促进。

一、符合教学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概括

中国古代教学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中,有一些是符合封建社会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的。如教学相长就是古今中外的教学中都客观存在着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切认真教学的教师和认真学习的学生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相长中提高的。《学记》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教学相长的客观规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学半,前一个“学”字读xiao教,即 教的意思)这是经验的直接概括,并没有从理论上揭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统一是古今中外教学中都存在的客观规律。《学记》中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等等,这些可说明封建社会存在着利用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统一这客观规律的现象。但是,古人并未科学地论证为什么有两者的统一,两者统一的本质联系是什么,还处于经验思维的水平。再如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教学中都客观存在着的现象,孔子因材施教的经验是宝贵的。但 是,《论语》中主要是经验的描述和概括,还有诸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之类的错误。对教学与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无科学的解释。诸如此类,古代有不少宝贵的论述。 总起来说,古人有关教学规律的论述,属于经验思维的

水平,有的是经验的概括,有的是经验的描述,并未探讨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即未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未达到理论思维的水平。经验的思维中有一定的科学性,古人教学实践经验中符合教学规律的一些经验思维的成果,是建设科学的教学论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符合教学规律的经验积累及其现象上的概括、描述性的总结,从古代、近代到现代都是存在着的,没有理由加以轻视。科学是在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从科学的发展史看,在实际经验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必然导致一门科学的产生。教学论也是这样。对教学规律的探索来说,符合教学规律的经验积累及初步的总结是可贵的。今后还需要积极地积累符合规律的经验。

二、心理规律代替教学规律 (一)“教育心理化”思潮的影响

近代教育的试验和研究是从裴斯塔洛齐开始的,他深知方法要合于儿童心理的历程,所以提出“教育的心理化”的口号。他说:“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一切都有赖于对这个原始形式的确切认识。” 换句话说,教学原则和手段都有赖于对儿童心理的认识。

第斯多惠发展了教育心理化的思想,他提出“教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