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aec7d826fff705cc170a90

摘要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有必要引起全社会进一步的关注和思考。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本文通过对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社会影响以及改善方法方面的分析来加强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民工潮 原因 影响方法

前言

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偏向,采取了向城市及重工业大幅度倾斜的发展战略,城乡利益结构一直大角度向城市倾斜,从农村吸走了大量的积累,但又不能为农民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农民不愿再死守在土地上,纷纷投入到城市工业区和沿海开发区。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的门户。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没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合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政策,农民工本身受教育水平等。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调整当前政策,提高农民工教育水平,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实现就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民工潮”的理性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1民工潮的概述

1.1民工潮的定义

顾名思义,“民工潮”就是指农民外出打工形成的潮流。民工潮的兴起,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原因的。按目前多数人认同的一个时间,“民工潮”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89年。这一年,由于春节铁路客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状况,因此诸多媒体开始引用这个词——“民工潮”来了。这一提法,形象地概括了民工流动的来势凶猛而又具有“春起冬落”的特征,此后便被广泛使用,沿袭至今。

1.2民工潮的特点 1.2.1致富欲望大

他们看到城市和发达城市的人们,率先打工者个个衣锦还乡的场面,便产生了“赚钱致富”的强烈心理油然而生,无论干什么,怎么干,只要能赚大钱,他们在所不辞,全力以赴。 1.2.2吃苦精神强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中,自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又由于他们经久了低下的劳动手段,大多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力,所以,只要能多挣钱,他们宁愿风餐露宿,不顾艰难险阻。 1.2.3生活两栖化

因他们在家乡都有小块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农业收入仍是其经济来源的重要部分,“入城打工”只不过是他们的副业而已。鉴此,夏收秋种季节,便纷纷回家干农活,逢年过节,更是不约而同的汇集成人流往返的“大集团军”,但毕竟他们长期在外,因而“城里挣了钱,家里荒了田”的现象屡见不鲜。

2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2.1大势所趋

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更快。60年代初,联合国曾做出估计:每年约有1000万农民流向城市。而我国12亿人口中竟有9亿多农村人口,4.5亿劳动力,其中剩余劳动力达1.5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确属必然。 2.2政策所致

1979年以来,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政策,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从此,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又促使农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在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过闲” 的情景。与此同时,国家又逐渐放弃了限制农民向农外转移的一些政策措施,再加上其他公益条件的改善,致使长期森严的城门向农民敞开。于是,农民利用这一优势,结帮拉伙,创进了世世代代陌生的新世界。 2.3现状所迫

据有关部门测算,1952-1989年,农业为城市工业聚集了10778亿元的巨额资金,1989年后,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但实际上国家仍通过“剪刀差”等途径每年从农业收益中拿走800亿元,主要用来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又占取了大批耕地。 2.4个案所诱

对于农民,尤其是穷乡僻壤的人们来说,当率先外出的人员空手而出,抱财而归,谈及城市的许多新鲜事,都赞不绝口。农民夸他们“一年土,两年洋,三年回家盖新房”,见他们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信息,学到了技术,心里热乎乎的 ,而那些尝到甜头的,自然舍不得半途而废,稍加修整,又离家重来。

3民工潮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里,农民工无疑是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最大贡献之一的劳动群体,伴随着改革开放,民工潮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2.1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农村带来的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积极影响便是大幅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据统计,农业纯收入从2000年至2007年在农民工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但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减少了6.2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其所占比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务工工资性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虽不及纯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大,但从2000年至2007年增加了7.38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是在逐年上升,据最新统计,2010年全国农村家庭收入中,务工工资性收入已经超过农业纯收入,成为农村家庭最大的收入来源和经济支柱。 其次,便是将更加开放的生活观念和更加现代的消费产品带回了农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农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因为往往是闭塞的观念阻碍着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另外,很多有经商头脑的农民工不但带来回了钱和先进的观念,还把很

多城市里的产业和服务带回了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农村的整体发展。

然而,伴随民工潮而产生的很多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包括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劳动力真空问题,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问题等等。截至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6亿人,其中80%的农村家庭都有人在外打工。农民工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巨大缺口,大量田地无人问津,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同时,农村中存在的“空巢老人”的现象也令人担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自己,生活条件很差,同时还要从事农活和修路等体力劳动,另外还有经济保障严重不足的问题,总体上生活都非常困难。除了生产劳动压力大之外,家务劳动和照料孙辈的责任也由于农村中青年一代的外出而自然地落到了留守老人的肩上。作为队伍庞大的流动人口的伴生物,“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一直就存在于日渐凋敝的广大农村。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6亿人,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在农村多沦为留守儿童。在“空巢老人”中,帮助外出子女看家、料理家务或带孩子的比重分别都在60%以上。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和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时常引发社会对于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反思。 1.2.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不可否认,没有农民工兄弟们几十年来夜以继日地为城市建设辛勤付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如此之快,就拿首都北京举例,北京市农民工分别在30个行业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2003年我市建筑业从业人员81.73万人,实现增加值279.83亿元,人均创造增加值34238元,由农民工创造的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33亿元;制造业从业人员137.8万人,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人均创造增加值74891元,由农民工创造的增加值达到301.8亿元;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86.13万人,实现增加值248.86亿元,人均创造增加值28893元,由农民工创造的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达到123.1亿元。以上三个行业的农民工创造的增加值达657.9亿元,相当于我市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当年创造的增加值总和。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003年,在建楼修路的建筑工人中,农民工的人数占整个建筑工人的比重达到83.6%。在批发和零售业中,农民工的比重达到49.5%,已接近一半。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的比重达到29.3%。从近几年情况看,农民工进入北京劳动力市场对加速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方便市民的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同样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人口承载力问题、城市治安问题、对城市固有文化冲击等等,同时,交通问题,特别是春运,也是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有了数千万上亿的农民工需要奔赴千里回家过年,每年春运都成了各大媒体最为关注的对象。据最新数据显示,从2012年的1月8日到2月16日,铁路发送旅客2.35亿人次,日均达到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