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市场失灵及其对策习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十单元 市场失灵及其对策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b5be09763231126edb1179

9.abcd ; 10.bd; 11.abcd; 12.abcd; 13.ad; 14.abd。 三、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等的作用,市场不

能正常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现象。

2.公共物品是指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或者不能生产从而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

和劳务。公共物品一般来说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特点。

3.搭便车是指虽然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但却不支付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的

行为。

4.公共地悲剧指的是由于资源所有权非排他性所导致的对某种资源掠夺使用的

现象。

5.外部性问题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对他人的有利或

不利影响,这些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不是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本身所获得或所承担的。

6.科斯定理是指只要法定产权明确,而且交易费用等于零,那么产权初始配置

状况不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

7.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

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8.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发生后出现的被提供服务者从事

那些提供服务者所不希望进行的活动,导致风险增大的一种现象。 9.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目标不一致

所导致的效率损失现象。

10.政府失灵指的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解决市场失灵的能力不足。导致政府失

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限理性、官僚制度的缺陷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等。 11.寻租是指垄断者为了维护垄断地位、长期占有垄断利润而从事的一种非生产

性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贿赂、游说官员、支持选举等。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6.错; 7.对; 8.错; 9.对; 10.对; 11.错; 12.错; 13.错;14.错; 15.错;16.错; 17.对;18.对;

19.错; 20.对。 五、辨析题

1.错。由于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以及信息问题,市场有各种失灵现象。 2.错。垄断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大于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总剩余也减少。 3.错。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4.错。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很难确定,其生产决策主要是成本-收益分析。 5.错。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由消费者需求曲线垂直加总求得。 6.对。政府可以从事私人物品生产。

7.错。公共物品也可以由私人部门生产,比如道路、交通等。

8.错。公路、桥梁及电视广播这些物品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它们属于准公共物品。

9.对。由于所有权的排他性弱,公共地将被掠夺式使用。 10.错。污染的危害是典型的生产外部不经济问题。

11.对。外部经济意味着社会成本(收益)与私人成本(收益)不一致,导致效率损失。

12.错。消费的外部经济意味着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

13.对。庇古税把不被考虑的社会成本强加于私人成本上,体现了社会成本内部化。

14.对。由于获取信息的代价、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影响,交易费用大于零。 15.对。信息不对称下卖方知道的一些信息是买方不知道的。 16.错。造成信息不完全的原因还有“信息悖论”。 17.错。逃避工作倾向属于委托代理问题。

18.错。激励机制可以部分地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相容,从而调和冲突。 19.错。现实生活中,产权界定需要一定的费用,当界定费用较高时,产权的完全界定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产权界定清楚了,如果交易费用大于零,产权的初始界定将会影响经济效率,难免会产生外部性问题。 六、简答题

1.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

效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

况。微观经济学认为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并不符合现实情况。以下这些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现象: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完全等。

2.答:垄断的存在造成价格相对比较高、而产量低。即厂商的产量低于社会最

优产量、其市场价格又高于成本。同时,垄断行业中存在技术发展停滞、寻租等现象,又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受到损失。

3.答:垄断对经济产生如下影响:(1)资源配置不合理。为了保证利润最大化,

垄断厂商会限制产量,难以满足社会真正的需求数量。(2)资源利用效率低。垄断厂商由于限制产量,使其生产脱离最优规模,即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的最低点。(3)社会福利损失。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以及最低平均成本,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而且它大于生产者剩余的增加,结果是社会总剩余净减少。

4.答:微观经济学讲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会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其实

是假定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影响”,即单个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的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就是社会利益和社会成本。但在现实生活中,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往往是不一致的。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5.答:解决外部不经济的办法,可以由政府采取如下对策:(1)管制。制定有

关环保的法令及行政措施。(2)税收。对产生外部不经济的企业适量征收产量税。(2)确定产权。产权是指通过法律程序确定某种经济个体占有某种财产的权利。可把流经下游的河水质量作为一种产权判给下游企业。(4)合并企业的方法。使外部不经济转为企业内部的问题。

6.答: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有:(1)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消费权为整个社会

共同占有,并不排斥其他人对它的同时消费。(2)非竞争性。对某公共物

品来说,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该种物品生产成本的增加。(3)不可分性。不能将公共物品分割为可以计价的单位供市场销售。

7.答: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私人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

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那么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而自己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难以足量地生产出来,其产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8.答:所谓成本—收益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将一项公共建设项目预期所能产生

的收益的现值加以估计,将它与预期所需支出的成本相比较,求出该项目计划可能产生的全部收益与成本的比率即效率,然后再将各个项目的效率加以比较,决定取舍,做出抉择。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考虑的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9.答: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于竞争市场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是完全的,

即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及各种有关生产和消费的信息。这个假定不符合现实,现实生活中的市场都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例如,消费者并不完全清楚要购买的商品的质量,生产者也并不完全清楚市场上究竟需要多少本企业产品,也不完全知道可供给它作出最有利选择的所有生产技术和所能使用的最合算的全部生产要素。

10.答: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质量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排挤出市场。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轮的价格下降和好车交易受到抑制,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逆向选择导致了市场交易的无效率结果,即交易双方无法得到满意的成交量。

11.答:反托拉斯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和限制性贸易的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