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yduf教育心理学教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Aaayduf教育心理学教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b961976bec0975f465e2fb

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某种问题来建构起相关的新知识。

14、假如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关于“水的蒸发”的内容,为了促进他们把当前学习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提出哪些任务要求?

为了把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我们又可以采用哪些任务要求?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关于“水的蒸发”的内容时,为了促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举例、类比与比喻、证明、复述、解释、应用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为什么说技能学习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 含义: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⑵ 分类: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减缩性)

⑶ 作用: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景;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2、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

些?

基本阶段:(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2)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3)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2)动作结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3)动作控制:动作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4)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3、简述操作技能形成中练习曲线的共同趋势?

(1)开始进步快 (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区 (3)后期进步较慢 (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⑴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⑵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⑶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⑷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⑴ 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动作,其本身是外部的实践动作的反应,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可分为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⑵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⑶ 我国教育系心理学家分为:原形定向、原形操作、原形内化。

6、试述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本阶段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7、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对于复杂的技能应划分为若干部分或阶段,掌握局部技能后,再过渡到完整、复杂的技能。 (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让学生每次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8、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1)分阶段进行。因为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所谓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有关研究表明,定向映像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

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 (5)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一个人要成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达到社会化,养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

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结构?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构成。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2、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儿童道德判断两个方面。他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⑴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

⑶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