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下第四五单元教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下第四五单元教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c770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c

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预案 【学习目标】 1、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备学提纲】 教师导学预案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请你整理 出来。 【活动方案】 一、 课堂提问: 活动一: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回答问题: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 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 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活动二:合作探究 1、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 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3)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对?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的对不对? (4) 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面积的变化规律 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 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活动三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四:分组练习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检测反馈】 1.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3.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思考题: 的。 (1) 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放大前 放大后 放大后与放大前的比 正方形 边长/cm 面积/cm2 三角形 底/cm 高/cm 面积/ cm2 圆 半径/cm 面积/ cm2 (2) 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 (4) 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分组练习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 1.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3.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 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给定方向和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活动预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教师导学预案 2.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 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 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 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备学提纲】 自学50页上的例一,想一想,如果少了方向、角度、 距离三要素中的任意一个,还能确定位置吗?为什 么? 【活动方案】 一、复习旧知 活动一:让学生各自解答下面两题,算后共同订正。 让学生各自解答下面两题,算后共同订正。 1.在比例尺为1 :200000的一幅地图上, 城和 城1.在比例尺为1 :200000的一幅地图上, 城和 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2.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2.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是 ,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 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活动二:探索新知 1.学习用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1.学习用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谈话: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出示例1的场景图。谈话: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出示例1的场景图。行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行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请各小组把你们交流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把你们交流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估计学生可能说出: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在它 的东北方向有个灯塔1,在它的西北方向有个灯塔2。 (教师板书:方向) 什么是东北,什么是西北? 出示灯塔3和灯塔4,让学生说一说灯塔3和灯塔4在轮船的什么方向。 灯塔1和灯塔 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它们不同在什么地方? 在图上量一量灯塔1偏离正北的角度。(300) 2、学习用距离表示物体位置。 学生思考: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30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指名板演。 ③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谈话:现在你能把灯塔1具体的位置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出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0方向6千米处。指定多个学生说一说。 说说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说清方向和距离。) 用方向(角度)和距离(长度)相结合,就能很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活动三 【检测反馈】 谈话:看看图,正北方向用哪个字母表示:谁还记得什么是东北,什么是西北吗?教师用手指出几个角度不同的东北方向逐个问学生:这是不是东北方向? 谈话:看来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只是大体的方向,都是一个范围,还不够准确。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可以引导学生看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着图谈话: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顺势在图的下方出示灯塔3和灯塔4,让学生说一说灯塔3和灯塔4在轮船的什么方向。 谈话:我们知道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北偏东这个方向像东北方向一样,还是个很大的区域,教师顺势在图上点出灯塔 。 问: 灯塔1和灯塔 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它们不同在什么地方?(偏离的角度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角度) 让学生在图上量一量灯塔1偏离正北的角度。(300) 谈话:我们现在可以说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0方向,关于方向的描述是不是准确了?对!这样描述的方向是唯一的,是准确的。 2、学习用距离表示物体位置。 谈话: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的位置确定下来了呢? 在图上画出北偏东300这条射线。 谈话: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30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追问:哪个小组讨论好了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距离) ① 现在老师给你条件(在图上标出比例尺),你能算出距离吗? ② 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指名板演。 ③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谈话:现在你能把灯塔1具体的位置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出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0方向6千米处。指定多个学生说一说。 谈话:那你们说说看,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说清方向和距离。) 小结用方向(角度)和距离(长度)相结合,就能很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第1题指名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