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复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地震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ee50b9b51e79b8968022690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地震这门专业课,我觉得不管是谁都有必要把这门课学好,学好则在于很好的理解这门课,考试只是一个方面。时间有限,经验不足,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列到,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到地方,请大家指证。 第一章:

1、地质法: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地面的地层、岩石,对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解生储运移盖条件,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

限制:在地表为松散沉积或沙漠覆盖地区,被海水覆盖的海洋上,没有岩石出露于地表,这时地质法就受到了限制。

优点:在资源勘查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的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 不足: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质情况。

2、钻探法:利用钻井取芯或测井的办法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 优点:精度高。

不足: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 3、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4、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5、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特点:1)多解性 2)与其它方法相比,它以界面为对象(除地质雷达外),以描述界面起伏,具有相当高精度,以解决构造问题;非地震方法则是体积勘探。 5、 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回声测距离),h=1/2v*t 第二章:

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 振动和波动

? 振动是一点在平衡位置的运动。

?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即介质整体的运动。

? 振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无关。波动伴随能量传播。 ? 波: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 地震波: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 炸药爆炸之后形成:破坏圈、塑性带、弹性变形区 ? 波前、波后和波面

? 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球面波、平面波、柱面波,地震勘探中通常根

据地质问题的特点可认为波面为平面或球面等。 ? 波线:波及其能量传播的主要路径,也称为射线 ? 波形图

? 波形:指某质点振动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波剖面:指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振动分布情况。 ? 简谐波:各点的振动都是简谐振动 ? 频率:波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 周期:波峰(谷)和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间隔。 ? 波长:波源每振动一次,波前进的距离。 ? 速度:波每秒前进的距离。

? 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

? 视速度:沿着观测方向测得的波的速度值称为~,vs?v/sin它可以用来区别干扰波和有效波(视速度较小),提高信噪比。

流过泪的苦涩会变成甜蜜。

?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2.三个定理要懂:惠更斯定理、斯奈尔定理、费马定理(考:用费马定理证明斯奈尔定理) 3、当纵波入射到界面上时会产生转换波,此时明白p294图5个角之间的关系,即广义斯奈尔定理:

sin?ivp1?sin?rvp1?sin?rvs1?sin?tvp2?sin?tvs2?p

4、几个基本概念:

炮检距:炮点到地面个观测点的距离。

初至时间: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地震波的第一波峰时间。 同相轴:个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共炮点:所有接收点具有共同的炮点。 纵测线:炮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炮点不在测线上。

时距曲线: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即炮检距)x之间关系的曲线。

5、要能掌握,单一水平界面、单一倾斜界面的时距曲线。对于单一倾斜界面,理解为什么是下倾放炮,上倾接收(原因:有利于有效波的接收,有效波近似垂直到达界面,视速度较大,有利于组合的使用,提高信噪比)。

6、单一水平界面时距曲线:a直达波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斜率为速度的倒数 b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是双曲线方程,t2=to2+x2/v2

7、单一倾斜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也是一个双曲线议程,只是其中的速度要换成等效速度V/cos?

8、 正常时差:它实际上是因为炮检距不为0引起的时差。

9、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相当于

x/2处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动校正,以及在水平、倾斜界面下,反射波的动校正量各是多少。 10、斜界面下,理解倾角时差,它有什么作用,以及它的动校正的过程(动校正量近似等于水平界面下的动校正量),共反射点不等于共中心点产生偏移。 11、理论上最大偏移距=1.5~1倍的目的层深度。

12、多层水平介质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是,参数方程可以近似为双曲线方程。理解其中速度为叠加速度。

13、关于折射波,要理解它是怎么产生的,两层介质,下伏层的速度大于上覆层的速度,即V2>V1,这时地层中才会产生折射波。

滑行波: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透射波的射线与界面平行,以下界面的地震波速度沿界面滑行传播的波。 折射波:滑行波在滑行的过程中,下层介质中的质点就会产生振动,形成新的震源,并在上层介质中产生新的地震波。

折射波常用于浅层勘探,但存在盲区,即有一部分得不到折射波,它的时距曲线斜率为1/V2,反映了下层介质的速度。

要能看明白课本P58页的图,理解各自的斜率的意义。在地震剖面图上,能区别出各种波。 第三章:

本章主要讲了三维观测系统多次覆盖技术,要理解它的原理(共反射点等于共中心点),要能理解共炮点,共反射点,共中心点记录。

组合也是另外一个重点,包括炮点、检波器的组合,它对有效波降低了横向、纵向分辨率,同时也降低了信躁比。组合的几个因素,组内距、检波器的个数。

流过泪的苦涩会变成甜蜜。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在勘探中,低速带的调查尤为重要,它的速度小,横向变化大。对些,要进行静校正(理解静校正的概念)。同时,还有多次波、面波的概念,及它们的特点。 1、面波:

产生条件:震源较浅、坑炮、表层具有明显的成层性。

特点:1)能量强,频率低(5-30Hz),沿地表垂直方向衰减快,沿横向衰减慢,振动时间长,速度低(100-1000m/s);

2)面波的时距曲线为直线;

3)具有频散的特征,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振动时间也越大,速度是变化的,形成“扫帚”状;

压制方法:检波器组合法;滤波法;井中、含水层、致密层中激发。 2、声波:产生条件井浅、坑中,空中用炸药或使重锤撞击地面。 特点:

1)速度稳定(340m/s),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的初至波; 2)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

压制方法: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水,埋井,大偏移距

3、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产生条件:存在强反射界面;

压制方法: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共中心叠加技术各种特殊处理等。

4、侧面波:非射线平面内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一般影响深层记录,是一种规则干扰波。 侧面波的来源: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会出现侧面波 压制方法:水平叠加、偏移归位等

5、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时,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时,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速度为1800~3000m/s,只干扰0.2~0.4s厚的浅层反射波。 克服浅层折射——2D滤波方法 6、震源:陆上震源类型包括:炸药与非炸(可控震源、重锤、气动等);海上震源类型包括:空气枪、电火花、无气泡蒸汽枪等。 7、地震测线的布置: 测线布置的原则:

1)详细分析工区以前完成的全部地质一地球物理勘查的结果;

2)主测线最好垂直构造走向,联络线平行于走向,能更好的反映构造形态; 3)测线最好是直线;

4)测线间距对勘探程度提高,由疏至密;

5)如工区有钻井,地震测线最好通过钻井。已进行地震层位和钻井层位的对比。 8、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纵测线观测系统:激发点与爆炸点在同一条侧线上,获取测线正下方的地下反射信息。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激发点不在排列所在的测线上或者不在排列的延长线上,获取激发点与接收点连线下方的地下反射信息。 9、 多次覆盖的实现

多次覆盖的目的: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要能理解课本P75、76页的两个图。比如第1炮的24道与第二炮的20道对应的是同一个点。会计算多次覆盖的资料。 10、低(降)速带的定义: 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其下面地层地震波速度低得多,该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低速带与高速层之间的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为降速带。

流过泪的苦涩会变成甜蜜。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特点:密度小、弹性差、波速低

影响:吸收强烈、易产生散射噪声、影响有效波旅行时 危害:严重影响地震勘探的效果

低(降)速带存在对地震勘探的影响:在地面地震勘探中,复杂多变的低(降)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并且产生散射及噪声,还会导致反射波旅行时显著增大。由于低速带的厚度和波速都会沿测线方向变化,因而造成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的即便,即非标准双曲线型。为了校正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传播时间和其他特点的畸变影响,就要对低速带的厚度、波速进行测定,为进行必要的校正提供处理参数

11、静校正的概念:对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降)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动校正:用于动校正的正常时差是随着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而变化的,因而称为动校正。

静校正:静校正只与地面坐标(位置)有关,与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无关。 静校正的目的:解决实际情况与理想模型的不一致性问题

消除激发井深、接收高程、低(降)速带横向变化等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的方法:建立基准面——水平面将激发点、接收点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低(降)速带的影响

12、地震波的激发

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要求: 1)、激发的地震波要有足够的能量,以保证获得所需要的深层反射; 2)、激发产生的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在能量、频谱特性等方面要有明显的差异,从而有利于记录有效波。 3)、激发产生的有效波要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4)、在同一工区内要求使的震源类型、激发参数(激发岩性、激发井深、药量等)、记录特征等应高保持基本一致。 13、炸药震源 优点:爆炸速度很高,引爆后在周围介质中形成强大、脉冲尖锐、频带较宽的冲击波。缺点:成本高,且勘探效率不高;引起污染、破坏;不安全;在海水中爆炸会引起气泡效应,影响勘探效果。

14、井深对资料的影响:

井深:选择在低速带以下或潜水面下;炸药的深度是影响地震子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近地表的虚反射和噪音;在潜水面下3-5米处激发,在低速带下面激发 15、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相比的突出优点 1)、不产生地层不传播的振动频率; 2)、不破坏岩石,不消耗能量于岩石的破碎上; 3) 、抗干扰能力强。

16、几种检波器:动圈式地震检波器、涡流地震检波器、压电式水听器、数字检波器 17、地震组合法: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

a.传播方向上的差异。例如水平界面的反射波差不多是垂直从地下反射同地面的;而面波是沿地而传播的。实质上就是视速度的差别。

针对这一类型的干扰波,在野外施工时,往往采用检波器组合的方法来压制;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还可以采用视速度滤波(FK滤波)等方法进行去除 b.频谱上存在差别。此类干扰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是野外记录时进行有目的的采取滤波和室内

流过泪的苦涩会变成甜蜜。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的频率滤波处理。

c.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东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如多次波,在经过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仍不为零,如今广泛使用的野外多次覆盖、室内水平叠加技术能较好压制多次波;另外,预测反褶积方法对多次波也有良好的压制效果。 d.有效波和干绕波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例如风吹草动等引起的随机干扰的出现规律就与反射波的很不相同。

对于随机干扰,主要是利用其统计规律进行压制,如多次叠加、组合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另外,相关滤波、相干叠加等室内处理方法也有很好的效果。

以上四点实质就是利用了,组合的方向特性、频率效应、统计效应。

2)地震组合法: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用于压制面波之类低视速度的规则干扰及不规则的随机干扰。

3)组合的目的:组合的目的: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

对于规则烦扰波,组合具有方向性,对于不同方向来的波,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对于随机波,也可压制。 4) 组合参数确定的原则:

a尽可能使有效波落入通放带,是干扰波落入压制带,要求组内距△x为: b适当增加检波器的组合数目,但不宜过多。

c既要考虑方向特性,又要兼顾统计效应,组内距应不大于随机干扰波的相关半径。 d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条件相结合。 18、多次覆盖技术:

1)能够压制干扰波的原因:它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测干扰波,它们相关性差,易于去除。

2)作用:可以提高信躁比,也可以提供地下物性参数。

3)要能理解多次覆盖技术的流程,共中心点的时距曲线方程,以及它的物理意义。 19、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叠加道的一次反射波,经过动校正后,无时差,时距曲线为一直线,波形相同,叠加后能量加强。

剩余时差:多次波旅行时与和该多次波具有相同垂直旅行时的一次波的旅行时的差值。 多次叠加法:主要是利用有效波(如一次波)和干扰波动校正时差的差值,即剩余时差来压制干扰波的。

20、多次叠加特性:就是研究叠加前后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或波形)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如何选择有关参数,以便更有效地增强一次波,使干扰波得到最大限度的削弱。

21、影响叠加的因素:速度的影响因素、地层倾斜的影响因素、地形起伏不定的影响、上的层上覆地层横向不均匀性。 第四章:

主要是那四种速度,知道它是怎么推出来的,有什么用途,具体见课本164页。 第五章:

1、同向轴与界面之间的关系 2、地震分辨率(横向、纵向),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如何提高分辨率。 4、绕射波与反射波。 5、弯曲界面反射。 6、倾斜界面反射波。 7、偏移

流过泪的苦涩会变成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