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9-2020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06605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05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

A、时间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故A错误。

B、质量、路程是没有方向的标量,速度、平均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故B错误。

C、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故C正确。 D、路程、时间是标量,位移、加速度都是矢量。故D错误。 故选:C。

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对于矢量与标量,要抓住两大区别:一是矢量有方向,标量没有方向;二是运算法则不同,矢量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运算遵守代数加减法则。 2.【答案】A

【解析】解:A、比萨斜塔中两小球下落高度相同,二者同时落地,则可以说明二者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故A正确; B、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相同,但随纬度的升高,重力加速度是要增大的;故B错误;

C、由??=????可知,济南的重力加速度为9.8??/??2,如果在济南做竖直下落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时,每经过1s速度增加9.8??/??;但如果有空气阻力则加速度不再是9.8??/??2;故C错误;

D、随纬度的升高,重力加速度是要增大的,所以g值在赤道处小于在北极处;故D错误;

故选:A。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相同,随纬度的升高,重力加速度增大,随高度的升高,重力加速度减小。

本题考查重力加速度的性质,要注意明确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但不同地点竖直所指的方向并不相同。 3.【答案】A

【解析】解:A、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相等,任一时刻速度、位移也相等。故A正确。

B、下落相等的时间,根据?=2????2,知下落的位移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B错误。 C、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知,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故C错误。

D、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轻重不同的物体做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相等,都为g,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比较任一时刻的位移和速度.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不管轻重如何,加速度相等. 4.【答案】C

1

第5页,共10页

【解析】解:A、根据对称性可知,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的时间相等、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位移不同,故A错误。

B、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故B错误。

C、根据△??=????,知t相同,则整个过程中,任意相等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相同,故C正确。

D、?=????2=×10×12??=5??,物体上升过程中最后1S内的位移:与初速度无关,

2

2

1

1

故D错误。 故选:C。

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成一种匀减速直线运动,整个过程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上升和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速度变化量由公式△??=????分析。由此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对竖直上抛运动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同学们知道,竖直上抛运动是初速度向上,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加速度为g,上升和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同一位置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上升和下落的时间相等。 5.【答案】D

【解析】解:A、互相有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比如磁铁吸引铁钉,故A错误;

B、物体发生形变时,其重心位置可能变化,故B错误。

C、由??=????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或缩短量)??成正比,故C错误。

D、重心分布与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形状规则的物体,其几何中心不一定与其重心重合,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解答,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分析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弹簧的劲度系数k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F和x无关。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位置随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能作用在物体上,也可能作用在物体的外边。

本题关键要理解并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公式??=????中x是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同时应注意: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质地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利用悬吊的方法确定重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6.【答案】B

【解析】解: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一定的运动趋势且存在摩擦因数以及正压力,才一定有静摩擦力的。只是相对静止,但不一定有压力或接触面不光滑等条件;故A错误。

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比如正在随着传送带上升的物体。故B正确。

C、静摩擦力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也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作为动力。故C错误。

D、静摩擦力可以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故静摩擦力可能小于滑动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B。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当有运动的趋势时,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也可能产生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可以作为

第6页,共10页

阻力,也可以作为动力。

本题要掌握静摩擦力方向特点是: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可以是阻力,做负功;也可以是动力,做正功。 7.【答案】D

【解析】解:依据滑动摩擦力公式??=??????=0.1×200??=20??,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所以为水平向左,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去求,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公式和方向的判定。 8.【答案】D

【解析】解:A、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绝对值越大,加速度越大,则知甲车运动的加速度小于乙车运动的加速度。故A错误。

BD、0?2??时间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两车间距增大。??=2??时刻以后,乙的速度比甲的大,两车间距减小,所以在??=2??时刻,甲、乙两车相距最远。故B错误,D正确。 C、0?2??时间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大,而两车是从同一位置出发的,所以在??=2??时刻,甲、乙两车没有相遇,故C错误。 故选:D。

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和位移分析何时相遇。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 本题关键是根据速度时间图象分析出两车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斜率表示加速度来分析处理。 9.【答案】AB

【解析】解:A、根据图象可知,甲的出发点为??=160??处,乙从原点出发,所以出发点相距160m,故A正确;

B、根据图象可知,甲从??=0时刻出发,乙在??=10??末出发,所以甲比乙早出发10s,故B正确;

C、?????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则甲的速度为??甲=

12010

120?160

20

=?2??/??,乙的速度为??乙=

=12??/??,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甲运动20s时,甲、乙相遇,相遇点距甲的出发点??=160?120??=40??,故D错误。 故选:AB。

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图象纵坐标的变化量读出物体的位移,甲、乙开始运动的位置不同,出发时刻也不同,但20s末甲乙相遇。根据图线的斜率求出速度。 本题是位移?时间图象问题,考查对物理图象的理解能力,知道斜率表示速度。要注意位移图象只能表示直线运动的规律。 10.【答案】BD

【解析】解:

A、B、根据胡克定律??=????得

弹簧的劲度系数??=??═0.05??/??=200??/??。故A错误,B正确。

C、D、弹簧的伸长与受的拉力成正比,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弹簧弹力F的变化无关,与弹簧本身有关。故C错误。D正确

第7页,共10页

??

10

故选:BD。

轻弹簧的两端各受10N拉力F的作用,弹簧平衡时伸长了5cm,根据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遵守胡克定律.公式??=????中,x是弹簧伸长的长度或压缩的长度,即是弹簧的形变量. 11.【答案】AD

【解析】解:A、A、B两球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两球间存在弹力,故A正确; BC、两球在水平地面上直接接触但不发生形变,两球间不存在弹力,故BC错误; D、两球直接接触,在重力作用下相互挤压发生形变,两球间存在弹力,故D正确; 故选:AD。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答题,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物体发生形变。 本题考查了弹力产生的条件,一定要注意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会产生弹力。 12.【答案】AB

【解析】解:A、利用相邻的相等时间里的位移差公式:△??=????2,知△??=3 m,??=1 ??. ??=

??7???43??2=

33×12??/??2=1??/??2.故A正确;

1

1

B、根据位移公式可求得??7=??0??+2????2=(1×7+2×1×72) ??=31.5??,故B正确; C、第7s内的位移??=??7???6=31.5?(1×6+2×1×62)=7.5??,故C错误。 D、根据速度公式??=??0+????=1+1×7??/??=8??/??。故D错误; 故选:AB。

根据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一恒量,即:△??=????2,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0+????求解,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0??+2????2求解。

解决本题的根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以及掌握推论:根据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一恒量,即:△??=????2。

13.【答案】C、I C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BECDA 0.640 偏大

【解析】解:(1)在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小车或砝码的质量,因此不需要天平,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因此不需要直流电源,同时打点计时器记录了小车运动时间,因此不需要秒表。测量点迹间的距离需要刻度尺,所以还需要的器材是:C、I。 (2)以上步骤有错误的是C,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根据组装器材、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顺序知,操作步骤顺序为:BECDA。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

??6+??5+??4???3???2???1

9??21

1

=

10.26+9.61+8.95?8.33?7.68?7.05

9×0.12×10?2??/??2=0.640??/??2;

(4)如果工作电压的交流电的频率是??=49????,则周期变大,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故答案为:(1)??、I;(2)??,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BECDA;(3)0.640;(4)偏大 (1)明确实验步骤和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即可知道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根据组装器材、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顺序排列操作步骤;

(3)根据公式△??=????2列式求解加速度;

(4)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变成49Hz,则实际周期变大,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

第8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