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 - 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 - 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28ef14192e45361066f543

注释???????????????????????????(13) 参考文献?????????????????????????(13)

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

乐山电大直属部11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吕春桃

【摘要】《三里湾》是一部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赵树理艺术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小说以三里湾的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事件为线索,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描写了王金生、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四个家庭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我国农业化初期的农村生活风貌,显示出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本文从分析《三里湾》的主题与形象塑造入手,重点对四类农民的形象进行了剖析,深入探讨了小说在塑造典型人物上的独到而新颖的特征。

【关键词】三里湾 农民形象 塑造 特征

“三里湾,三里湾,对着水,靠着山,青枝绿叶上下滩,自从有了农业社,人连心,地连片,事事随心愿。” ①虽说此是根据长篇小说《三里湾》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本《花好月圆》的主题曲中的一节,却也向我们展示了三里湾农业社的美好画面。《三里湾》是一部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赵树理艺术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作者紧紧围绕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娓娓动听地讲述了

- 5 -

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生四户人家一桩桩有趣的故事。《三里湾》发表之初,就被康濯称为“我国文艺界在最近时期出现的优秀作品之一”。②并且在当时读者群中产生了颇为广泛的影响。

一、《三里湾》的主题与形象塑造

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三里湾》作为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其实并没有正面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而是通过人民内部的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类家庭关系,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变化来反映生活发展的本质。小说以三里湾的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事件为线索,描写了王金生、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四个家庭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其中还穿插了三对年轻人的恋爱与婚姻问题,从而反映了我国农业化初期的农村生活风貌,显示出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抵制和批评自私自利只顾个人发家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颂扬集体互助共同富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是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主题。

《三里湾》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作品通俗易懂,表达简洁而不失朴实厚重,人物之间的对话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总的来说,在人物刻画上,作者对落后人物的塑造,比新人塑造更为成功。作者农村里的旧人旧事,特别是对小私有者的心理,性格特征,思想感情,言谈举止,生活方式非常了解,描写起来也是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与他的生活根据地有关。《三里湾》的新人描写虽然不如落后人物丰满,但也有其新的开拓。一是在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素质和性格发掘方面进行探索,二是注意到知识对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作用,在新人身上寄托了关于新型农村生产力的理想。

二、《三里湾》农民形象的塑造

不同于一般小说中主要描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间的冲突和斗争,《三里湾》中塑造的形象大致可分: “中间人物”一般是指“有缺点的农村干部和落后的农民”,小说中的村长范登高,党员袁天成,中农“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

- 6 -

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农民作为小生产者,思想上具有倾向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面,而正是这一种思想阻碍着农村合作化的开展,这种思想侵蚀着一部分的社员、一部分的青年,甚至是一部分的党员,为了批评这种倾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赵树理着重描写了村长范登高;与这些“中间人物”对应的是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王满喜这些先进的人物,特别是党支书王金生与范登高两个形象行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不仅比较了范登高与王金生这两个形象,范灵芝与马有翼,王宝全家与马多寿家,都形成了一个先进人物与中间人物,先进家庭与中间家庭的对比。而范登高与王金生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农村合作化时期在我国广大农村真实存在着,可以说,每一个农村都有一位“翻得高”和王金生,都有那么几个“王宝全家”和“马多寿家”。

(一)受封建思想戕害的落后群众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有许多出生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③这种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赵树理之所以能在广大的解放区作家中独树一帜,也在于他对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的深入了解。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又担任着党的基层干部,因而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观察和思考农村中的各类现实问题。因此他的小说不同于五四新文学以启蒙立场来审视农村的传统,而是基本上站在农民自身立场,以共产党和农民代言人的身份来写农民。他克服了小资产阶级作家的缺点,塑造了地地道道的农村老百姓和农村干部等农民群像。

作品中,他着力塑造了一系列异常生动、具体、栩栩如生的落后群众形象:马多寿、马有余、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袁天成、袁丁未、黄大年、王申老汉等,这些人物思想落后,部分人物身上还保留着封建残余的思维观。

早在1949年,赵树理在《三复集·也算经验》中也曾提到的:“我在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 ④十年后,赵树理在《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发言中又说:“我的作品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⑤类似这样的说法,

- 7 -

赵树理在许多场合都屡有述及。可见他在《三里湾》的创作过程中,构想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事件的叙写,所着力塑造的这一批落后人物形象,都切实反映着三里湾在合作化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1、两只脚踏在两条路上的袁天成。作为群众的袁天成虽然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的思想却始终跟不上党的发展步伐。在党内受了教育之后,参加了农业社。但他个人也是属于那种维护个人利益的人。在老婆的挑拨下,虽然加入了合作社,却用参军的兄弟的名义多留了一份自留地,很难算上是个真正的社员。这无疑暴露出了天成老汉的自私与落后。在党的教育与群众的感召下——灵芝与玉生订婚、有翼革命、自留地多了担了个“两大份”的声名,雇劳动力背上个“资本主义思想”老婆育女的坏风气导致女儿婚姻的不幸。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迫使天成老汉最终走向觉醒,他深深地看到加入合作社的必要性,要家庭逐步走上幸福,家庭每个细胞共同劳动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文化的紧迫性。作品中天成老汉向能不够提出系列条件可足见这点。他说:“听我的,明年按章留自留地,把多余的加入到社里去;你和小俊两个人当下就跟我参加劳动,先叫你们来个‘劳动改造’以后学人家别的妇女们参加到社里做工去!你们要参加开会、参加学文化,慢慢都学的当个“人”,再不许锻炼那一套吵架、骂人、搅家、呕气的鬼本领了!”

2、思想顽固、守旧落后的马多寿家。作者对这个家庭的成员刻画的栩栩如生,马多寿绰号糊涂涂,老婆常有理,儿子马有余铁算盘,儿媳惹不起”。糊涂涂本来叫马多寿,他顽固地守着马家院这个小天地,千方百计地抗拒时代进步的潮流。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变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保守的马多寿却阻止有喜去太行中学升学。他对儿子有翼说:“你二哥上了一次中学,毕业以后参加了政府工作,就跑的不见面了,你还要跟着他往外跑吗?哪里也不要去!安安稳稳给我在家里种庄稼!”传统的思想、守旧的习惯禁锢着糊涂涂的思维坐标,他因对科学的错误认识而显得愚昧和无知。然而他在对集体利益时看似非常犯糊涂,但触及他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却计算得很清楚。糊涂涂在和老牙行讨论如何分地给菊英时说:“虽然不是养老地,只要不在老三老四名下就好”以及后来他阻止老牙行与范登高联系分单时说:“那可不行,你让他自己说,他会帮着我们说话,要是当面和他说破,他反而不敢帮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