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份试卷合集)山西省泽州县高中联考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6份试卷合集)山西省泽州县高中联考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4975b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7

【参考译文】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考中进士。授官番禺知县。崇祯七年,升任左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这年冬天,流贼进犯桐城,官军全军覆没。张国维正当壮年,一夜之间须发顿时变白。第二年正月,率领副将许自强奔赴救援,游击潘可大固守桐城未被贼攻下。贼便进攻潜山,知县赵士彦受重伤而死。进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到达后,解除了桐城之围,派守备朱士胤赴潜山,把总张其威赴太湖增援。士胤战死了,自强在宿松遭遇贼兵,双方伤亡相当。安庆山民用木棍、石头投击贼兵,贼兵多被打死,便越过英山、霍山逃跑了。

张国维为人宽厚,得到士大夫的拥护。所属郡县受灾害,便替百姓向朝廷请命。修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设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州至和等塘,修筑松江的捍海堤坝,疏通镇江及江阴的漕运渠道,都有成绩。升任工部右侍郎蓑右佥都御史,总督管理河道。这年遇上大旱,漕运流水干涸,国维疏通众水来使漕运畅通。山东遭饥荒,赈济救活穷苦百姓无数。

十四年夏天,山东的贼寇兴起,国维改任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州、徐州、临江、通州四镇的兵,保护漕运。大盗李青山有数万人,占据梁山泺,派他的党羽分兵据守韩庄等八处闸门,运粮道路被阻。周延儒应召北上时,李青山拜见他,说是率众保护漕运,而不是作乱。延儒答应向朝廷进言,授以官职。而李青山竟然截运漕船,大肆焚烧抢掠,迫近临清。张国维会合所统领的军队攻击使他投降,向朝廷献俘,磔杀于市。十六年四月,清兵进入畿辅,国维传令赵光拆在螺山抵抗,八总兵的军队都溃败了。言官诋毁张国维,于是解除了他的职务,不久又被关进监狱,皇帝想到他治理河道的功劳得以释放。

南都覆灭,过了一个月,潞王在杭州监国,没几天出城投降。闰六月,张国维到台州朝见鲁王,请求鲁王监国。当日移驻绍兴,提升张国维为少傅兼太子太傅,督军于江上。总兵官方国安也从金华到达。张国维连续光复了富阳、于潜,在沿江要害之地建立木堿,联合方国安及王之仁等军队,作持久的打算。顺治三年五月,方国安等诸军缺乏粮饷渍逃,鲁王前往台州航海避难,囯维也返还东阳防守。六月,知道形势不能支撑,作绝命词三章,跳水而死,时年五十二岁。

14.C(C“写出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分析错误,是诗人对友人境遇的担忧) 15.不矛盾。(1分)最后一句是诗人设想韦司土快要到家时的状态。(1分)按照常情,快要回到故乡的确是高兴万分,但又担心家人的情况,怕家人因为自己的情况遭到牵累,于是就呈现出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各种情绪交织一起,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任凭泪水打湿了衣裳。(2分)而这也正是诗人思乡情结的写照,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样抒写感人肺腑,真挚动人,真切而富有情致,耐人咀嚼。(2分) 16.(1)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17.C(①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合句意,改为“不由自主”。②耳熟能详: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③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使用错误。④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望文生义。⑤息息相关:形容关系极为密切。⑥以偏概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18.A(B不合逻辑,删去“不”字。C成分残缺,删去“随着”或“使”。D搭配不当,“普及”与“意识”不搭配,可以把“普及”改为“增强”)

19.D(“付出代价”与前文构成转折,且与后文“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照应) 20.①它又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②颁布了禁酒令《酒诰》

③酒与文学艺术相连,形成酒才文化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实例:

严肃文学的影响,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的思想内容早 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22.参照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对材料一中的“佛系青年”的活法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辩证分析。那种得过且过“读书、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不求上进的活法是消极的,应给予否定。而那些看淡一切、“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的生活要求却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肯定。材料二中的乐团青年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由此,可立意为:①处处不认真,事事随便,那只能浪费青春,一事无成;②功名利禄可看淡,学业事业要奋斗;③物质享受要求可低一点,精神追求要高一点;④保持青年人的朝气锐气,焕发青年人的活力创新力,需要年轻人的使命担当;等等。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龚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B.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C.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D.“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B.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普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汉家寨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向导已经返回了。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已经被烤干了的艾丁湖。背后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