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757c355a8102d276a22f1c

结束后,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被英国拒绝。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主义者成立的华夫脱党,领导人民进行反英运动,英国殖民当局残酷镇压,逮捕了扎格鲁尔。但是,埃及人民的积极的反英斗争动摇了英国在埃及的统治,推动了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第六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名词解释: 《胡佛宣言》:指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的〈缓债宣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使德国赔款与战债双双面临危机。1931年6月2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致电胡佛,竭力强调德国因财政困难无力交纳赔款,请求美国给予支持。美国当时也处于危机之中,不愿使德国经济崩溃而使自身危机加重。于是胡佛当天发表此宣言,称(1)美国政府建议,各国政府间的债务、赔款的本息均停付一年;(2)德国的赔款问题是一个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3)其他国家对美国所欠战债不能取消。经过反复磋商,1931年7月下旬,美英法意比日德7国伦敦会议通过了该计划。但是,赔款和战债问题并未就此了结。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帝国主义间深刻的矛盾,最终赔款与战债问题不了了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称「九·一八事变」。由於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部队长官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爆炸後,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後突围撤走。由於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九·一八事件爆发後,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後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国际上,这起事件经常被拿来与纳粹德国的国会纵火案相提并论。

柏林—罗马轴心:系30年代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通过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而构成的法西斯侵略扩张体系。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史称“柏林-罗马轴心”协定。此后,日本不断向德国靠拢,并于1936年11月25日与德国在柏林缔结了《日德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在此基础上,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宣布加入《日德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从而最终形成了所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此轴心的形成、使德、意、日三国的关系更趋密切。不久、日本宣布承认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政权,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而德意则承认由日本一手炮制的伪“满洲国”。继德国、日本退出国际联盟之后,意大利于1937年12月亦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在意大利加入《日德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之后,匈牙利、伪“满州国”以及西班牙亦于1939年先后宣布加入该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标志着法西斯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势力和侵略性国家集团,它己使战争不可避免。此轴心的形成是3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严重事件,对其后国际关系及战争进程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立法案》:1935年8月31日和1936年2月29日,美国曾先后颁布《中立法案》。由于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在上述法案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并于1937年5月1日颁布了罗斯福总统签署的新《中立法案》。

该法案规定:只要总统宣布在美洲以外存在战争状态,就禁止向交战国出口武器弹药;经总统指定可以出售的某些物资,在从美国出口前必须把款付清,并必须用外国船只运载;交战国向美国购买所有其他商品都必须现金交易,但可以用美船只运载。此外,该法案还禁止美国公民乘交战国船只旅行,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9年11月4日修订了中立法,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支持了英、法两国。

张伯伦: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张伯伦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政治世家,他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长、内阁殖民大臣,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英国邮政总长、财政大臣、印度事务大臣、掌玺大臣、保守党领袖、外交大臣等。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正式成为英国首相。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是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人,他的政治对手都承认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思路与时代不合,因此他不顾自己内部的反对,尤其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他自己称之为执行一个“绥靖政策”。 纳粹德国暗杀奥地利总统,吞并奥地利,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当德国进攻捷克苏台德区,宣称保护当地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又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协定,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张伯伦所执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的侵略,因而倍受指责。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 8月 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年 3月10日И.В.斯大林在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上宣布战争危机紧迫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维护和平,同所有国家友好相处。警告德国不要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批判西方国家执行不干涉政策,同时表示愿意同它们一道阻止德国发动世界大战。1939年 3月15日,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日又占领立陶宛滨海城市默麦尔。4月3日下达旨在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签订《德国意大利军事同盟条约》。苏联在 4~8 月多次主动采取行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1939年7月18日苏、德恢复贸易谈判,8月19日签订贸易协定。在此期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В.□.莫洛托夫在 8月15日向德国大使提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创议。8月16日德外长J.von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苏大使向苏联方面表示他准备赴莫斯科谈判并签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字(1939.8):1939年 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日本继1938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起反苏武装冲突后,1939年5~8月又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向苏联、蒙古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严重威胁苏联东部地区的安全。日本处心积虑要同德国建

立反苏军事同盟,加紧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同时,德国即将进攻波兰,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苏联的安全,斯大林于 8月21日接受A.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 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希特勒之所以签订条约完全是为避免两面作战的权宜之计。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便迫不及待地于1941年 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挑起苏德战争。近年来,中国一些世界史工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对苏联决定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以及对条约《附加议定书》的评价,提出了与上述分析不同的观点。

二、问答题

1、试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 答:(1)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在一战中经济遭受了重创,处于恢复经济阶段,同时又担负向一战战胜国赔款。经济危机的到来,给德国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广大的人民处境十分悲惨,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地主组成了统治集团面对严重的形势变得无力,国内要求强权人物出现的呼声极高。在这种形势下,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积极活跃起来,宣扬生存空间论和建立强权国家。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独*统治,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迫不及待地带领德国走上了重整军备的道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充军队,将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退出国联。希特勒的种种行为将法西斯德国迅速变为了欧洲战争的策源地。

(2)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岛国—日本,给日本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工业产值迅速下降,人民处境悲惨,农民纷纷要求减租减息,在外的殖民地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的地主和垄断资本家也试图通过对内加强统治,对外实行战争来摆脱困境,这种要求迎合了日本军部的右翼法西斯分子,他们通过发动政变、刺杀等事件,加紧夺权,加快侵略步伐。民进党执政后,法西斯势力得到加强,他们对外积极实行扩张,中国东北成为其首要目标。日本帝国主义针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的上海、察哈尔、关内等地。积极建设海军,反对《华盛顿协定》,退出国联。日本的种种行为表明亚洲战争的策源地形成了。

2、美国的中立注意和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

答:(1)美国中立政策出现的原因。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日益加剧时,美国奉行了一种表面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奉行这种政策有着复杂的原因:第一,美国统治集团有相当一部分人指望利用法西斯国家来抗衡社会主义苏联。第二,美国国内存在着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情绪。第三,美国传统上对欧洲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使更多的美国人要求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第四,美国的福特、洛克菲勒等大财团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第五,中立主义的旗号可以为美国和法西斯国家之间的肮脏交易披上合法的外衣。

(2)英国绥靖政策出现的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之所以会顺利推行,在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英法之所以实行绥靖政策,也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第一,英法在一战中是尽管是战胜国,但是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消弱。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法西斯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第二,一战后举行的凡尔赛

和会将发动一战的一切责任全部归罪于德国,这给英法国内民众造成一种负罪感。第三,一战的残酷性使英法国内出现了和平主义的思潮,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英法政局的动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加剧,无暇对外事务。第四,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恨,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3)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英法的绥靖政策都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即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快了战争危机的到来。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异同?

答: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原因上与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都是由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掀起了对世界权力争夺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品角色都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性质说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不同的。

(1)英法等西方国家与法西斯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具有明显不同的责任。法西斯国家是为了达到重新分割势力范围和扩张领土的目的,一再威胁使用武力和使用武力,而英法则是为了避免使用武力,尽管他们实行的绥靖政策鼓舞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2)德意日国家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一种极端反动的思潮和政策,这种思潮和政策以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和反对一切进步力量为目的。因此,法西斯国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开展反法西斯的斗争是一切反法西斯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 (3)英法等西方国家反对德国的斗争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其性质来说是反法西斯的正义的战争。 第七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一、名词解释 《租借法案》: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於十三亿美元的物资。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国提供超过十亿美元援助,而至今英国仍在偿还当时之贷款。 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透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 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特别是美国於1941年12月参战前,英国、苏联等盟国在战略物资生产皆处於下风。而在美国正式参战后,租借法仍然继续为盟国提供物资,一直至1944年。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国家包括英国及英联邦(占约60%)、苏联(占约32%)、自由法国、中国等,共38个国家,总值达五百亿美元。

《大西洋宪章》:亦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 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凡 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