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东大[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c90224dd36a32d73758179

张继文

张继文 男,出生年月:1965年10月,博士,教授。

现从事现代预应力结构、土木工程领域FRP应用技术、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和市政工程结构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咨询、检测鉴定、设计和施工工作。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系副系主任,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工程结构研究室主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委员,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际土木工程FRP学会(IIFC)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全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评标专家,江苏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南京东大现代预应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曾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曾主持完成国家人防办项目1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现承担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项目各1项。已完成和正承担的其他纵向和横向项目约18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在读7名),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协助指导博士生4名(在读3名),指导工程硕士生5名(在读5名)。

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东南大学优秀课程一等奖,吴健雄、袁家骝奖,吕志涛院士奖教金,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论文2篇,ISTP收录论文2篇,CITA引用论文1篇。

电话:025-83793150-8020 手机:13951012494

E-Mail:jiwzhang@public1.ptt.js.cn

叶继红

叶继红,1967年1月生,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空间结构”期刊编委、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振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从师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炎教授。95年底申请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从师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世钊教授,98年7月完成站内工作,并获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98年9月申请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4月完成站内工作。2006年做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进行短期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大跨空间结构(钢结构)的抗震抗风、可靠性、形态分析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创新点有:提出了快速多点激励反应谱法,将计算时间缩短10倍以上,便于多点激励反应谱法的推广应用;提出了竖向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模型,填

补了地震动竖向分量相干性研究的空白;将结构抗震可靠度理论(构件层面)引入大跨空间结构在多点激励下的抗震分析中,从结构可靠度角度证明了“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采用多点激励方法进行抗震分析”的必要性;提出或改进了各类形式的空间柔性张拉结构的“找形”分析方法。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共7项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包括Thin-walled structure、Science in China、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应用力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近30篇。在减震控制方面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编著教材2部,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第二负责人,做为主教练指导东南大学土木类专业本科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两项1等奖,获2006年东南大学教学成果3等奖(第1完成人)。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建筑类人才,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已培养和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24名、访问学者1名,其中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励。 电话:025-83794394 Email: yejihong@seu.edu.cn Email: zxfhappy2002@sohu.com

徐赵东

徐赵东,男,籍贯安徽,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东南大学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日本文部省担任复杂机能与高科技(SVBL)研究员两年。主要从事振动控制和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桥梁健康监测、结构火灾安全、大跨与高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正在或曾经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自然基金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中韩国际合作项目等11项,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正在或曾经参与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项,主持或参与减震控制、检测加固、设计、平移等横向项目10余项。现已在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建筑结构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26篇,国际会议论文12篇,ISTP收录9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1部和建设部减震规范。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在或曾经担任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6次,现为中国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建设部建筑减震规范组编制委员会委员、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内外10余种核心期刊的特约审稿专家、中国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会员。获得的奖励包括: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333人才、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之一)、江苏省精品课程等二十余项。 电话:025-83794253 手机:13951643230

Email: xzdpod@sohu.com Email: zhdxu@163.com

潘金龙

个人简介

潘金龙,男,197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99年和2002年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2年教育部公派到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专家Prof. Christopher K.Y. Leung,200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来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耐久性研究、新型砌体结构及其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负责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各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建设部重点科研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项目2项。先后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5篇,ISTP收录6篇。 学习和工作简历

1. 2006.9 ~现在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2. 2002.9 ~2005.11 香港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博士 3. 1999.9 ~2002.4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 4. 1995.9 ~1999.6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本科 主要研究领域

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工程结构抗震中的应用;新型砌体结构及裂缝控制技术等。 Email: jinlongp@gmail.com

张志强:副教授

电话:025-83793202 Email: Zzq1969@seu.edu.cn

缪长青:副教授

手机:13601586856 Email:chqmiao@163.com

桥梁方向

刘钊

刘钊,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公路学会桥梁

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获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获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间,以华英学者身份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访问研修一年。

1987年至1998年间在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工作,参与过多座桥梁工程的施工,曾主持过斜拉桥、拱桥、连续梁桥等多种类型桥梁设计。自2001年在东南大学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一些横向科研任务来自苏通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泰州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还担任过地铁高架桥梁与高速公路桥梁的专项技术咨询。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本,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桥梁的结构行为和设计理论,包括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和体外预应力桥梁;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包括组合梁和钢管混凝土结构;桥梁抗震等。

丁汉山

丁汉山,1962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9月,该校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10月,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9月~2005年10月,美国肯塔基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会员,江苏省首批注册咨询专家。主持或参加了10余项部省级及地区重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教材两部。曾获交通部吴福振华青年教师奖,交通部优秀论文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Email:hsding@seu.edu.cn

王景全

个人基本信息

1976年4月生,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交通部注册桥梁检测工程师。现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隧与地下工程系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1993年9月~97年7月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0年9月~206年1月东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攻读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7年7月~2000年12月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分院,从事结构设计原理的授课工作;

1998年1月~99年2月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从事大跨悬索桥施工监理工作; 2006年1月至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研究员职称。2008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目前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横向项目多项,参与的一些横向科研任务来自苏通大桥、泰州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现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被Ei收录),完成了2项省、市的科研课题,并获得了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大跨预应力(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理论及病害诊断、处治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及其抗震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 研究生招生

2009年起在桥梁结构理论与应用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要求生源尽量来自重点大学,热爱桥梁工程专业,肯于钻研,不怕吃苦,不怕去桥梁工程现场。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既能独当一面开展论文计算分析与研究工作,又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共事开展科研实验工作!学生主要从事桥梁的科学实验和计算分析研究、桥梁设计与施工监控与检测工作。

愿意与有志于从事桥梁工程的同学们一起,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祖国的交通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电话:025-83790780(Office) E-mail: wangjingquan@s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