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ff97a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7c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对物质材料进行审美加工,使其具有实用和欣赏的一门造型艺术。 第一节概说

1.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就已经会人工取火了。

石器制作比较粗糙,通常称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

按血缘关系结成了“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恩格斯:“火的运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火的运用,使以后的各种手工艺,比如制陶、冶金的发明成为可能。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2.装饰的萌芽,爱美天性的自然流露 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就已经会人工取火了。

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经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使之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并开始表现出审美的萌芽。

石块、骨头、兽牙、海贝被山顶洞人制作成装饰品,根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的随葬品也使用石器和其他装饰品。

骨针的制作已经比较精致,出土的骨针长约8厘米,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这是经过切割、刮削、挖穿针眼、磨光等一系列工艺制成,骨针的使用表明人们已经开始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可以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

山顶洞人把石块、骨片、贝壳、兽牙等制成装饰品,有的还染成红色加以美化。这些饰品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饰品了。

1966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在一个少女遗骸的项部,发现了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在腕部也发现了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些都是原始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是装饰的萌芽。这种爱美的表现往往具有宗教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原始装饰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每个氏族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这种图腾演变而来的,因而保护他们,使之生活发展,子孙繁荣。这是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界敬畏,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以祈求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是最原始的宗教崇拜。

从古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10岁左右,40万~50万年前,“北京人”的平均寿命为15岁,到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的半坡人只能到30~40岁。原始人短命是由于食物简陋,半饥半饱,加之自然灾害,酷暑严寒,毒蛇猛兽的侵害,以及疾病、传染病的肆虐,生命短促是可想而知的。 刺在身体上或绘刻在器皿或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表号图案。它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第三节石器工艺

1.在人类最早的历史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器。(木器时期,有人推断在石器时期之前

还有一个木器时期,古代书籍上也有记载“伐木以战”“断木为杵(音楚)”) 2.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的时代,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旧石器工具的历史长达数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遗址丰富,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中期(丁村人为代表),晚期(河套人和山顶洞人为代表)

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更为丰富,几乎遍及全国,多达千处)

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度阶段,叫做“中石器时代”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在拣取石料时,往往遇着文理细密、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加工后令人爱赏,有的可以随身佩带。因而当石器工具逐渐被金属工具所代替时,与其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种类发展起来。 第四节、彩陶艺术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 二是其时人类已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 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红色”为赤铁矿颜料,“黑色”为“锰化物”。)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艺术史的历程告诉我们,任何时期的优秀艺术都是人类\远观诸物,近取诸身\,取舍创造并加以发展的产物,从山顶洞人留下的贝壳项链,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类装饰自己,美化和赞颂人本身,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每一个原始民族都有文身的历史,而彩陶艺术是人类文身艺术在器形上的表现方式。它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生命的赞颂。

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左图)。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1.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

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2.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图像学分析为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从图像“人鱼共生”关系看有祈求图腾保佑“捕鱼丰收”的巫术行为,人面鱼纹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耳或作对称上弯钩或饰两鱼纹,鱼周身以短浅或小圆点装饰。

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人鱼合体,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音耳)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鱼形图案:图中鱼纹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或回旋、蹦跃等姿态,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 鱼纹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写实——抽象:由写实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更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 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早期用单体鱼纹,晚期用复体鱼纹。

人面形花纹:具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与人的生活习惯或方式有关)。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作对称的向上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值得重视的是,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音机)的装饰,形象

的反映出当时发饰的状况。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鱼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人面形的花纹,具有“寓人与鱼”的特殊意义。

彩陶鱼鸟纹细颈瓶:仰韶文化彩陶,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遍体磨光。器形尤如葫芦,小口,细颈,阔肩,扁腹,肩腹间有脊棱,腹下部收,小平底。瓶身以黑彩绘水。鸟衔鱼纹。造型秀美,构图简单生动。(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彩绘船形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5.6厘米,长24.厘米,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此壶形状像船,头尾尖尖,杯口,短颈,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系绳。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人头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1953年陕西洛南县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半坡类型陶器精品,泥质红陶,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人头像陶塑艺术品,为人头葫芦身形,平底,壶背有口,可盛水。少女形象,仰头浅笑,樱唇微启,似在轻轻哼唱着歌曲,神态安详。刻画手法细腻传神,甚为感人。 双耳尖底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 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

其外:还有三角点纹、几何纹等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距今五六千年。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还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小口尖底瓶和半坡不同。半坡型(葫芦型),庙底沟型(双唇)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几何纹、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回旋钩连纹、其他:花瓣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彩陶钵绘鸟纹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画器高12cm 口径32cm。出土于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钵图案于夸张变形中,极富装饰趣味,用笔简括生动。 鸟纹:有得做停立观望状,有的展翅欲飞。华县泉护村的鸟纹,作啄食状,形态十分生动。 装饰特点: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彩绘鲵鱼纹瓶(蜥蜴纹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1958年甘肃甘谷县西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小口双耳深腹平底瓶,器形较高,为泥质橙黄陶,绘深褐色彩。腹部一面饰有形象化的鲵纹,即娃娃鱼,呈三角构图,首尾相连。稚拙生动,尤其线条勾绘,运笔自如,一气呵成的画艺,令人称许。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鲵鱼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生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