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0145abffc4ffe473268ab25

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三、简述开一代诗风的诗歌创作情况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冰心、宗白华与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的半格律体抒情诗《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简评新月诗派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一)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1、\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2、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应,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3、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新月派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创作实践

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第七章 散文(一)

一.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分析说明“五四”散文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 \五四\散文兴起的原因1、中国乃散文大国,有悠久深厚的散文传统 2、受到外国散文形式的影响。 3、时代的需求。

二.分析说明周作人的散文观和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1.散文理论 (1)“美文”理论。

(2)“言志”理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引领了闲适一派散文的写作。 2.散文创作: (1)“浮躁凌厉”、“冲淡平和”两体——双重性格 “浮躁凌厉”:重视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叛徒” ; “平和冲淡”:重视个性,追求自然隽永——“隐士”。 代表作:《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3、艺术特色:平凡琐碎的选材中,透露出别样的人生趣味——落寞颓废的“中年心态”。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融以自己的性情,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三.名词解释:

1.冰心体散文:冰心是一个杰出的\文体家\。她所创造的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人誉为\冰心体\。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内容: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语言: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2.语丝社:是1924——1930年间,存在于现代文学史上的,由《语丝》周刊的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他们继承《新青年》“随感录”的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形成“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散文创作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一是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散文,即美文的创作。语丝社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派别。

四.结合作品简析朱自清散文特色。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2、情景交融的

意境刻画,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氛围。融情于景,以情见长。

3、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散文篇幅不长,构思匠心独具。 4、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背影》的质朴,《绿》的纤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有口皆碑。

5、善于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运用自如;拟人;通感;衬托。 后期的作品,朱自清更注意从口语中采撷提炼,追求一种\谈话风\第八章 戏剧(一)

一、名词解释:春柳社、天知派新剧、爱美剧、小剧场运动、南国社、文明戏 1.春柳社: 906年,李叔同与同班同学曾孝谷发起成立中国留学生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春柳社。 1907年演出的《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最早的话剧演出 ,演出引起东京戏剧界的轰动 2.文明戏:

作为最早的话剧样式,文明戏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适应现代性思想观念的表达,所以被称为“文明新戏”。文明戏表演上有明显的特色:一是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强化戏剧的教化功能。二是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演出采用“幕表制”,角色都“类型化”,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1914年左右,辛亥革命后落入低潮的文明戏,突然出现了“甲寅中兴”,以“职业化”,“商业性”为特色。但单纯重商业性的演出的负面影响终于使文明新戏走向自已的末路。 3.爱美剧:

针对文明戏的堕落,20年代初有了爱美剧的提倡:“以非盈利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爱美”(amateur的音译)即“业余爱好者”之义。有志于戏剧的文学青年们组成了许多戏剧研究机构,业余演出团,通过办报、小型演出等形式推进消沉的话剧艺术。中国话剧最早的编导体系,演导人员,及较好的作品,正是爱美剧运动的产物。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聂嫈》、丁西林《压迫》、田汉《获虎之夜》等。 4.小剧场运动:体制上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新的表演体系,强调第四堵墙。 5.南国社 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6.天知派新剧

\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与重教化 功能的戏剧演出模式

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 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据日本新派剧《血之泪》改译)、《东亚风云》(写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事件)、《新茶花》(写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的故事)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在辛亥革命前,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天知派新剧\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也即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二、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田汉:两个主题①对艺术和爱情的追求——艺术家形象系列; ②美(爱情、艺术)的幻灭——社会性、批判性:

《获虎之夜》:魏莲姑、黄大傻。创作艺术特色:诗人写剧,诗意与唯美的追求 三、 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丁西林的喜剧模式:“独幕喜剧的圣手” (1)喜剧趣味《一只马蜂》 (2)“二元三人”模式《压迫》

(3)语言特色:剧本里常有充满机智、幽默感的警句,以语言自身的喜剧性直接获得效果

(4)贡献: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喜剧领域里他又独创了机智与幽默喜剧。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并且创作了堪称典范的作品。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无论是戏剧的构思、人物、结构,还是语言、风格,都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在同期大多数的粗糙、幼稚之作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在丁西林的观念中,喜剧艺术归根到底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他也因此为现代戏剧文学语言的创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1.名词解释:太阳社、左联、京派、后期新月派 一、名词解释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周扬、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蒋光慈、殷夫、柔石、胡风等等。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左联于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而解散。 2. 后期新月派

1927年胡适、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又创刊《新月》杂志,主要撰稿人有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新月派的聚集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运动已“由政治的更进而为文化的运动”,要“打倒资产的文学来争夺文学的领域”。因此,这可以说是一场双方都自觉意识到的、争夺文艺阵地与领导权的斗争。 3、太阳社

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4、京派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抒情浪漫气息,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二、简要叙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人性论:以普遍人性反对“革命文学”的存在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现‘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自然。” 梁实秋的天才论

三、简单评价“京派”文学观。

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朱光潜和沈从文为代表,形成“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其理论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的文学价值。 四、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A、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B、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C、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D、探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五、联系创作概述30年代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相渗透的状况。

1、海派、京派、左翼三大派别(潮流)以及相互间的对峙与渗透 2、共同的时代特征:创作潮流与趋向※ 3、总结: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共同的时代特征:创作潮流与趋向

(1)题材开拓与表现角度的开掘(2)叙事的时代——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3)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4)重视心理刻画等等。(5)作家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茅盾“都市生活世界”、老舍“北京小市民世界”、巴金“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文“湘西边城世界”等)(6)时代审美特征:“力” 第十章 矛盾

一、名词解释:社会剖析派小说、《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 1. “社会剖析小说”

传统说法指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剖析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其特点是:①作家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对生活和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②选取能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时代性强的重大题材,③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向,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④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叶紫的《丰收》等作品,都属于社会剖析小说。 2.《蚀》三部曲

《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是茅盾的处女作。《蚀》展现的是从1926年到1928年大革命期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状况,小说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 3.《农村三部曲》

短篇小说《春蚕》及其姊妹篇《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春蚕》完成于1932年,《秋收》和《残冬》完成于1933年。\农村三部曲\既体现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整体的独到把握和敏锐观察,在人物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生动性上,又体现出其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 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有着自己的特点:

(1)作家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对生活和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 (2)选取能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时代性强的重大题材

(3)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社会发展动向,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4)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茅盾在小说领域内把“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种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影响深远,因此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三.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 首先,吴荪甫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

其次,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的一面,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在吴荪甫的身上,既表现出了民族意识,又体现出了资本家的阶级属性,二者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1)在吴荪甫的性格中,具有自私、贪婪、专断与贪婪的一面。(2)在吴荪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如吴荪甫对外资的侵袭是抵制的,对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要胁也充满了同仇敌忾、乃至困兽犹斗之势,他那强悍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呼唤着这样的铁腕人物出现,能够以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和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因此,吴荪甫落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所引起的读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作者揭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韧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四.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和心理描写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结构恢宏、严谨。 (三)细致的心理描写。 (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五)人物语言个性化。 第十一章 老舍

一.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说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市民世界的人物构成: (一)老派北京市民形象,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等。 (二)新派北京市民形象,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如张天真等。

(三)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倾向传统的道德观。如《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韵梅等。 (四)城市贫民形象系列,《月牙儿》母女,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 二.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第一,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 摧残,控诉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第二,小说的另一重要思想,也即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 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 三.分析老舍作品“京味”构成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二是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1)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2)讲究礼仪,固守“老规矩”;(3)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三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第十二章 巴金

一、巴金在小说创作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1、巴金前期小说的整体特色:青春的赞歌

2、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注意各部的名称)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3、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1)革命与恋爱。2)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与苦闷。3)对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歌颂。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巴金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1、后期小说的分类 一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 二、《家》的思想意义是什么?觉新、觉慧的形象及其意义。 1.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2.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