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0145abffc4ffe473268ab25

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3.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觉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两方面:1、 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2、在觉慧身上还存在着他所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2、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三、《寒夜》与巴金前期作品相比其创作方法上有哪些变化? (1)早期热衷于塑造\英雄\形象,后期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

(2)作家的创作情绪由早期的主观倾诉、激情渲泄,转向后期在客观写实中寄托人生理想。 四、简析《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格内涵。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一)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 (二)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湘西地域色彩。 (三)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务。 (四)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五)现实与梦幻相交织,作品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二.结合具体作品,比较评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与“湘西世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景观

沈从文都市小说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常用的讥讽调侃的调子,其刻写城市各色人等,特别是“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捆绑人类自己,导致生命力欠缺的都市“阉寺”病。此类小说写得较浮泛,但不妨与“湘西世界”的小说对照起来读。 第十四章 小说(二)

一、名词解释: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 1、京派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抒情浪漫气息,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2、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3、新感觉派

(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二、、简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色彩

(莎菲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性情孤傲、\怪僻\,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但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小资产阶级在追求幻灭后的内心骚乱,都决定了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想。这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病态的反抗)――表现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

“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

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病态的反抗。包含深刻的历史批判性。 三、为什么说30年代风行的上海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第十六章 新诗(二)

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的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1.机关刊物有《新诗歌》等 2.主要发起人为穆木天、蒲风等。

3.主要口号有:“捉住现实”、“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等。

4.特点:第一,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第二,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自然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第三,在艺术上采用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

5.反对新月派、现代派那种唯美的、颓废的诗风,承袭了普罗诗歌现实性、战斗性与鼓动性特征。 后期新月派 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还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他们大部分是徐志摩的学生或晚辈,后期新月派可以说是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后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出现了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汉园集》

二、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 三、戴望舒诗歌的思想轨迹与艺术成就。

1.戴望舒所受影响 1)古典诗词,尤其晚唐诗风、宋词婉约派:《雨巷》——“丁香空结雨中怨”2)法国象征派 3)新月派、早期象征派

2艺术成就 1)、 朦胧美的诗境:2)、 组合美的意象:3)、 散文美的诗形。4)、 奇幻美的语言。5)、 回环美的结构。

第十七章 鲁迅(二)

一、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尖锐、曲笔、讽刺、深刻,“论时事不留面子”,常锐不可挡。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即形象性类型化:鲁迅常把抽象的道理化为了比喻的形象。 (4)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鲁迅的议论都是个人情感化了的。在鲁迅杂文的艺术构思中,情感与理性认识(即思想)始终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议论与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所以,以理服人的同时,亦以情动人。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二、《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1.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2.“古今杂揉”的手法。 3.“庄严”与“荒诞”两种色调的互相渗透。

4. “速写”的笔法(这主要是在人物塑造上,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丰富性,而仅仅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的勾勒,加以漫画化 第十八章 散文(二)

一、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美学理想:林语堂所追求的是对现实作冷静超远的旁观,是除去讽刺的心灵启悟。站在超远的立场上,以戏剧看客的姿态,将其滑稽可笑之处写出。林语堂解释“幽默”的含义时,很注重其与讽刺的区别,在他看来,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后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因此,幽默必须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 文风:“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二、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1.其芳的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爱在黄昏的灯光下吟哦孤独与寂寞,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

2.种“独语”又多表现为一种感觉结构,将浸透着感觉汁液的朦胧的意象拼贴与组合,组成美丽的心灵感验世界。所以他写的散文多意象扑朔迷离,想象奇特,诗情洋溢。

3.作者不满社会,又不愿画出现实的丑恶形体,便到艺术的形式美中去寻找颜色、图案、梦幻、暗示、想象、比喻、典故,堆砌起思想和哲理的碎片。纤弱的感情,雾般的朦胧,文字是绚丽和缠绵的,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4.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力矫散漫浅露的流弊,但有时雕琢过分,有伤自然。 三、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个性

1.追求幽默的情味,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2.娓语式笔调,将谈话的艺术引进散文创作,提高

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3.融会了东西方的智慧,从学养文化方面另辟一途。 第十九章 曹禺

一、 论《雷雨》的艺术成就。

(1)《雷雨》中作者成功刻画了“郁热”的氛围和意象 (2)《雷雨》在人物刻画上取得了成功,用极其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张张不同的众生相

(3)作品格调浑厚凝重,有着浓重的悲剧气氛,形成了沉郁感伤的悲剧美 (4)作品情节丰富生动,戏剧冲突尖锐,结构严谨

(5)作品在语言上极具抒情性和动作性,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内向化特征

二、 为什么说繁漪是《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 繁漪形象:如果说周朴园是《雷雨》命运悲剧的核心人物,那么蘩漪则是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在她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妇女的抗议和追求的呼声。 繁漪是一个具反抗、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她在双重的悲剧中走完了她全部的人生历程。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她扮演了一个受周朴园专制主义折磨的悲剧角色。而周萍对爱情的背弃,又使她再次承受精神崩溃的悲剧,在这个双重悲剧中,她既是强者也是弱者。

蘩漪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深刻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蘩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三、 曹禺的文学史意义。 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第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 四、 试论西方戏剧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广泛学习与有选择的借鉴

1.曹禺《雷雨》与古希腊悲剧之因缘及对悲剧艺术的发展⊙ 2.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 3.曹禺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扬弃 4.契诃夫戏剧在平淡人生中铺叙产生魅力 第二十章 戏剧(二) 思考题

一、简答30年代话剧通俗化,大众化与职业化、营业性共存的情况 。 大众化、通俗化的努力 熊佛西的“农民戏剧试验” 首先,搜集故事,整理改编,提供农民能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其次,培养农民演员,建设农民剧团,发展为农民自己演剧自己看; 三,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确立露天剧场形势。 最后,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演出方式,造成集团共同的戏剧运动效果。 二、分析夏衍《上海屋檐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一部现实主义剧作。作品写了一群小人物的不幸生活,对国民党黑暗统治发出了强烈控诉,并把剧情安排在郁闷的黄梅时节,象征着抗战前夕郁闷的政治气候。因为国民党会不会起来抗日,当时还不是豁然开朗。作品反映了小人物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的苦闷、烦恼和悲伤,并“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时代,让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脚步声音”。这是剧本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上海屋檐下》“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剧本结构也很有特点,利用石库门房子结构和上海下层人民居住条件差的特点,将五户人家用一个场景,在同一舞台空间同时展开。剧本几乎不用人物上场下场的戏剧手段,而是依靠各条线索穿插交替的手法。线索多,但有主有从,林、杨、匡三人是结构主线,其它是副线,做到繁而不乱。这一独特设计减少了场次,突出了主题,加强了舞台生活实感。剧本语言洗练简洁,富有个性特征 三、简析洪深《农村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30年代,洪深开始倾向于左翼革命文艺运动,参加了左翼剧团联盟。而完成于1930年--1932年的《农村三部曲》(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和四幕剧《青龙潭》),则代表了洪深30年代的新收获,它们以作者熟悉的江南农村为背景,展示了20、30年代农民的苦难遭遇,和他们从苦难中逐渐觉醒,进行自发斗争的情况。

《农村三部曲》不仅是洪深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站在被压迫阶级立场上、全面展示农民疾苦和农村社会斗争的话剧剧本,其中,尤其以《五奎桥》最为成功。 第二十一章 文艺思潮与运动(三) 一、简评解放区文学这一文学史现象。

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由于深处西北内陆,物质贫乏,文化水平落后,文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农民对话,这种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了政治轨道,解放区文学呈现出了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

随着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的《讲话》的实行,1942年之后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政治风貌,工农兵方向被确立,创作追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时,作家们很少再写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生活,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暴露,所取代的是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普通的工农兵成为作品重点表现的对象。

②在文艺形式上,自觉追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向,采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体,如新歌剧(贺敬之的《白毛女》、阮章竞的《赤叶河》)、新评书体小说(赵树理)、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等等。

③在美学风格上,与国统区的沉郁凝重不同,具有明朗素朴的风格。 二、为什么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如何评价“文艺的工农兵方向”?(重点) 《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

1、 以极强的政治策略性表现出执政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文艺领导的正确性、权威性

2、核心内容是“为群众”和“如何为”,落实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上,并提出具体措施:一是要求作家与工农结合,二是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三是在文艺与生活、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上,都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3、但政治对文学的过度干预及其他历史条件下对《讲话》的任意引申,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试评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

1、胡风理论可以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核心命题为“主观战斗精神”。关注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的主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 2、构筑胡风理论的三大支柱,或三个主要观点: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1、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与改造 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

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三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知识点:“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 七月派小说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后浪漫主义

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訏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等

一、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1、(1)张天翼“速写”的《华威先生》